易舟云财务软件-免安装在线记账平台 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固定资产知识 >

固定资产知识大揭秘,你知道多少?

2025-06-01 07:19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 持有目的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非为了出售。例如,制造业企业购买的生产设备,是为了生产产品,从而获取利润;商业企业的办公大楼,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经营,并非以销售为目的。这一特征将固定资产与企业的存货区分开来,存货主要是为了对外销售而持有的。

  2. 使用寿命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意味着固定资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这里的使用寿命通常以预计使用年限来衡量,但也可以用该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来表示。比如,一辆运输卡车,既可以预计其使用年限为10年,也可以根据其预计的总行驶里程来确定其使用寿命。

  3. 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具有实物形态,这是与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的重要区别。像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都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态,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实物资产的使用,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1. 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例如,企业购买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3万元,发生运输费1万元(取得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率为9%),装卸费0.5万元,款项均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 = 100 + 1 + 0.5 = 101.5(万元)。

如果企业购入的是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例如,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购买价款为5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6.5万元,支付运输费0.8万元(取得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税率为9%),支付安装费2万元,款项均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

(1)购入设备时: 借:在建工程 50.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 + 0.8×9% 贷:银行存款 57.372

(2)支付安装费时: 借:在建工程 2 贷:银行存款 2

(3)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52.8 贷:在建工程 52.8

  1.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从事工程施工完成固定资产建造。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应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例如,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办公楼,购入工程物资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26万元,款项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工程物资全部用于办公楼建造。领用本企业生产的水泥一批,实际成本为30万元,税务部门确定的计税价格为35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支付工程人员薪酬50万元。办公楼建造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①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6 贷:银行存款 226

②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200 贷:工程物资 200

③领用本企业生产的水泥时: 借:在建工程 30 贷:库存商品 30

④支付工程人员薪酬时: 借:在建工程 5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0

⑤办公楼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280 贷:在建工程 280

(2)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以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发生的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以及需分摊计入各固定资产价值的待摊支出。待摊支出是指在建设期间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某项固定资产价值、而应由所建造固定资产共同负担的相关费用,包括为建造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应负担的税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以及负荷联合试车费等。例如,企业以出包方式建造一栋厂房,与承包方签订的工程合同总造价为500万元,按合同规定,企业先预付工程款300万元。工程完工后,收到承包方的有关工程结算单据,补付工程款200万元。厂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①预付工程款时: 借:预付账款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②补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500 贷:预付账款 300 银行存款 200

③厂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500 贷:在建工程 500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1. 折旧的定义与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按照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1. 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5%。则:

年折旧率 =(1 - 5%)÷ 10×100% = 9.5% 月折旧率 = 9.5%÷12≈0.79% 月折旧额 = 100×0.79% = 0.79(万元)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如,企业一辆运输卡车的原价为60万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万公里,预计净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4000公里。则: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60×(1 - 5%)÷50 = 1.14(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000×1.14 = 4560(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

年折旧率 = 2÷5×100% = 4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 = 100×40% = 40(万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 =(100 - 40)×40% = 24(万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 =(100 - 40 - 24)×40% = 14.4(万元)

从第四年起改按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四、五年每年应提的折旧额 =(100 - 40 - 24 - 14.4 - 4)÷2 = 8.8(万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

第一年折旧率 = 5÷15×100%≈33.33% 第一年折旧额 =(100 - 4)×33.33%≈31.99(万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15×100%≈26.67% 第二年折旧额 =(100 - 4)×26.67%≈25.6(万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15×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100 - 4)×20% = 19.2(万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15×100%≈13.33% 第四年折旧额 =(100 - 4)×13.33%≈12.8(万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15×100%≈6.67% 第五年折旧额 =(100 - 4)×6.67%≈6.4(万元)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1. 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例如,企业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该生产线的原价为5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300万元,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为50万元。

(1)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300 累计折旧 200 贷:固定资产 500

(2)发生改造支出: 借:在建工程 300 贷:银行存款等 300

(3)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借:营业外支出 50 贷:在建工程 50

(4)生产线改造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550 贷:在建工程 550

  1.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例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专设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计入销售费用。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1. 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处理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的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等

(3)出售收入、残料等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保险赔偿的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①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置损失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②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③如为贷方余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收入

例如,企业出售一台设备,该设备原价为1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出售价格为6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7.8万元,款项已收到。发生清理费用2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①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60 累计折旧 3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 贷:固定资产 100

②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2 贷:银行存款 2

③收到出售价款: 借:银行存款 67.8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8

④结转清理净损益: 借:资产处置损益 2 贷:固定资产清理 2

  1.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的处理 这些情况的处理相对复杂,涉及到不同的会计准则规定。例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要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等因素,进而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相关损益的确认。这里不再详细展开,财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准确处理。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知识涵盖面广,从初始计量到后续的折旧、支出处理以及最终的处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财务人员准确把握,以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与资产的有效管理。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
账号注册
账号: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