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所得税作为企业和个人重要的税种之一,其准确计算与合理筹划对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有着深远影响。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熟练掌握所得税计算方法及筹划技巧是必备技能。接下来,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所得税计算方法及筹划技巧。
二、所得税计算基础
- 基本概念 所得税是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在我国,主要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 应税所得的确定
- 企业所得税: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以前年度亏损。例如,某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不征税收入50万元,免税收入30万元,各项扣除合计600万元,以前年度亏损20万元,则应纳税所得额 = 1000 - 50 - 30 - 600 - 20 = 300万元。
- 个人所得税:不同应税项目有不同的计算方式。以综合所得为例,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例如,居民张某年度工资薪金收入12万元,劳务报酬收入2万元,稿酬收入1万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万元。其专项扣除为2万元,专项附加扣除为3万元。综合所得收入额 = 12 + 2×(1 - 20%) + 1×(1 - 20%)×70% + 1×(1 - 20%) = 14.72万元。应纳税所得额 = 14.72 - 6 - 2 - 3 = 3.72万元。
三、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 税率
- 基本税率: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25%。适用于居民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所得与机构、场所有关联的非居民企业。
- 优惠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1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例如,某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80万元,应纳税额 = 80×12.5%×20% = 2万元。若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应纳税额 = 100×12.5%×20% + (200 - 100)×50%×20% = 12.5万元。
- 计算实例 假设某居民企业年度收入情况如下:销售货物收入800万元,提供劳务收入200万元,租金收入100万元,股息收入50万元(符合免税条件),国债利息收入30万元(免税)。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下:销售成本500万元,销售费用100万元,管理费用80万元,财务费用20万元,税金及附加50万元,营业外支出30万元(其中公益性捐赠支出20万元,非公益性捐赠支出10万元)。 首先计算收入总额 = 800 + 200 + 100 + 50 + 30 = 1180万元,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 50 + 30 = 80万元。 各项扣除:销售成本500万元、销售费用100万元、管理费用80万元、财务费用20万元、税金及附加50万元、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 = 年度利润总额×12%。年度利润总额 = 1180 - 80 - 500 - 100 - 80 - 20 - 50 - 30 = 320万元,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 = 320×12% = 38.4万元,实际公益性捐赠支出20万元可全额扣除,非公益性捐赠支出10万元不得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 = 1180 - 80 - 500 - 100 - 80 - 20 - 50 - 20 = 330万元。 若该企业为一般企业,适用25%税率,应纳税额 = 330×25% = 82.5万元。
四、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 不同应税项目计算
- 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累计预扣法。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 累计减免税额 -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收入 - 累计免税收入 - 累计减除费用 - 累计专项扣除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 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例如,员工李某1月工资10000元,专项扣除2000元,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1月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10000 - 5000 - 2000 - 1000 = 2000元,对应预扣率3%,速算扣除数0。1月应预扣预缴税额 = 2000×3% = 60元。2月工资12000元,专项扣除2200元,专项附加扣除1200元。2月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10000 + 12000) - 5000×2 - (2000 + 2200) - (1000 + 1200) = 5600元,对应预扣率10%,速算扣除数210。2月应预扣预缴税额 = (5600×10% - 210) - 60 = 290元。
- 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20%计算,以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 - 40%的超额累进预扣率。例如,张某取得劳务报酬30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3000 - 800 = 220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2200×20% = 440元。若取得劳务报酬50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5000×(1 - 20%) = 400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4000×20% = 800元。
- 稿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20%计算,再减按70%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预扣率。例如,李某取得稿酬收入35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3500 - 800)×70% = 189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1890×20% = 378元。若取得稿酬收入50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5000×(1 - 20%)×70% = 280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2800×20% = 560元。
-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20%计算,以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20%的比例预扣率。例如,王某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38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3800 - 800 = 300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3000×20% = 600元。若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5500元,应纳税所得额 = 5500×(1 - 20%) = 4400元,应预扣预缴税额 = 4400×20% = 880元。
- 年度汇算清缴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办理汇算清缴。汇算清缴时,将综合所得收入额减除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3% - 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再减去已预扣预缴税额,得出应退或应补税额。例如,赵某全年工资薪金收入15万元,劳务报酬收入3万元,稿酬收入2万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万元。专项扣除3万元,专项附加扣除4万元。综合所得收入额 = 15 + 3×(1 - 20%) + 2×(1 - 20%)×70% + 1×(1 - 20%) = 18.52万元。应纳税所得额 = 18.52 - 6 - 3 - 4 = 5.52万元。对应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20。全年应纳税额 = 5.52×10% - 2520 = 2999.99元。假设已预扣预缴税额3500元,则应退税额 = 3500 - 2999.99 = 500.01元。
五、所得税筹划技巧
- 企业所得税筹划技巧
- 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 小型微利企业认定:企业应关注自身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包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指标。通过合理规划收入、成本费用等,使企业满足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享受较低税率优惠。例如,企业可以适当控制收入确认时间,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费用的扣除,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于科技型企业,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15%的优惠税率。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研发费用核算,确保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各项条件,如研发费用占比、科技人员占比等。
- 合理安排成本费用扣除
- 充分列支扣除项目: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充分列支各项扣除项目。如合理确定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支出,确保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扣除。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一般企业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例如,某企业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000万元,业务招待费支出10万元,按照60%计算可扣除6万元,但按照销售收入5‰计算可扣除5万元,因此只能扣除5万元。
-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方法在前期可以多计提折旧,减少前期应纳税所得额,起到递延纳税的作用。例如,对于技术更新较快的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少缴纳所得税,将税款递延到后期缴纳,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
- 合理安排收入确认时间: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商品或服务的交付情况等,合理安排收入确认时间。对于一些跨年度的销售合同,若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可以在当年确认收入;若不满足,可以推迟到下一年度确认收入,以调节应纳税所得额。例如,某企业与客户签订一份销售合同,合同约定在12月底发货,但客户要求在次年1月初验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在次年确认收入,从而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 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 个人所得税筹划技巧
- 合理利用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应充分了解并利用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及时向扣缴义务人或税务机关报送相关信息,确保足额扣除。例如,纳税人李某有两个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每月可享受2000元的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李某本人正在进行在职研究生教育,每月可享受400元的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李某父母均年满60周岁,李某作为独生子女每月可享受2000元的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李某每月可累计享受专项附加扣除4400元,大大降低了应纳税所得额。
- 合理规划收入构成:对于高收入人群,可合理规划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的构成。例如,对于一些自由职业者,若其收入既可以以工资、薪金形式发放,也可以以劳务报酬形式取得,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方式下的税负,选择税负较低的方式。一般来说,劳务报酬所得在预扣预缴时适用较高税率,但在年度汇算清缴时与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合并计算,可能会有不同的税负结果。
- 利用税收递延政策: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缴纳的保费在一定标准内可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以通过购买此类保险,享受税收递延带来的资金时间价值。
六、结语
所得税计算方法复杂且涉及众多细节,而筹划技巧的运用需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结合企业或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安排。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熟练运用所得税计算方法,巧妙运用筹划技巧,为企业和个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所得税计算与筹划工作也需要持续跟进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税收环境。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