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分录对于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揭秘固定资产从购入、折旧计提、后续支出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会计分录处理方法。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与会计分录
(一)外购固定资产
- 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当企业外购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若可抵扣),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例如,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价款100,000元,增值税税额13,0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000 贷:银行存款 113,000
-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对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相关成本,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假设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买价200,000元,增值税税额26,000元,支付运输费10,000元,运输费增值税税额900元,款项均已支付。安装过程中,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批,该批产品成本20,000元,市场售价30,000元,另支付安装工人工资5,000元。 (1)购入设备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0 + 10,000 = 2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6,000 + 900 = 26,900 贷:银行存款 210,000 + 26,900 = 236,900 (2)领用本企业产品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库存商品 20,000 (3)支付安装工人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4)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210,000 + 20,000 + 5,000 = 235,000 贷:在建工程 235,000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 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自营建造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建造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应按其实际成本进行结转。 例如,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办公楼,购入工程物资一批,价款500,000元,增值税税额65,000元,款项已支付。建造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400,000元,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批,该批产品成本80,000元,市场售价100,000元,领用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50,000元,另支付工程人员工资100,000元,支付其他费用30,000元。 (1)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5,000 贷:银行存款 565,000 (2)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400,000 贷:工程物资 400,000 (3)领用本企业产品时: 借:在建工程 8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 (4)领用原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50,000 贷:原材料 50,000 (5)支付工程人员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 1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6)支付其他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7)办公楼建造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400,000 + 80,000 + 50,000 + 100,000 + 30,000 = 660,000 贷:在建工程 660,000
- 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企业应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结算的进度款,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工程完工时,按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假设企业以出包方式建造一座厂房,按合同规定,先预付工程款300,000元,工程完工后,根据竣工决算报告,实际工程总造价为500,000元,企业补付工程款200,000元。 (1)预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3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2)补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3)工程完工,结转固定资产成本时: 借:固定资产 500,000 贷:在建工程 500,000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常见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一)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原价5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率4%。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年折旧率 =(1 - 4%)÷ 10 × 100% = 9.6% 月折旧率 = 9.6% ÷ 12 = 0.8% 月折旧额 = 500,000 × 0.8% = 4,000元 每月计提折旧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若为生产用固定资产)/管理费用(若为管理用固定资产)等 4,000 贷:累计折旧 4,000 (二)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假设企业一辆运输汽车,原价3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5%,预计总行驶里程500,000公里。本月行驶里程4,000公里。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300,000×(1 - 5%)÷ 500,000 = 0.57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000 × 0.57 = 2,280元 会计分录为: 借:销售费用(若为销售部门使用) 2,280 贷:累计折旧 2,280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 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1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年折旧率 = 2÷5×100% = 40% 第一年应提折旧额 = 100,000×40% = 40,000元 第二年应提折旧额 =(100,000 - 40,000)×40% = 24,000元 第三年应提折旧额 =(100,000 - 40,000 - 24,000)×40% = 14,400元 第四年、第五年每年应提折旧额 = [(100,000 - 40,000 - 24,000 - 14,400) - 2,000]÷2 = 9,800元 各年计提折旧的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年: 借:制造费用等 40,000 贷:累计折旧 40,000 第二年: 借:制造费用等 24,000 贷:累计折旧 24,000 第三年: 借:制造费用等 14,400 贷:累计折旧 14,400 第四年: 借:制造费用等 9,800 贷:累计折旧 9,800 第五年: 借:制造费用等 9,800 贷:累计折旧 9,800 (四)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仍以上例,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各年折旧额。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 第一年折旧率 = 5÷15×100% ≈ 33.33% 第一年折旧额 =(100,000 - 2,000)×33.33% ≈ 32,667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15×100% ≈ 26.67% 第二年折旧额 =(100,000 - 2,000)×26.67% ≈ 26,137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15×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100,000 - 2,000)×20% = 19,600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15×100% ≈ 13.33% 第四年折旧额 =(100,000 - 2,000)×13.33% ≈ 13,063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15×100% ≈ 6.67% 第五年折旧额 =(100,000 - 2,000)×6.67% ≈ 6,537元 各年计提折旧的会计分录与双倍余额递减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 例如,企业对一台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该设备原价500,000元,已提折旧200,000元。改造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100,000元,发生人工费用50,000元,同时替换下一个部件,该部件原价50,000元,已提折旧20,000元。 (1)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500,000 - 200,000 = 3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0 (2)领用工程物资和发生人工费用: 借:在建工程 100,000 + 50,000 = 150,000 贷:工程物资 1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50,000 (3)扣除被替换部件账面价值: 被替换部件账面价值 = 50,000 - 20,000 = 30,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 30,000 贷:在建工程 30,000 (4)更新改造完成,结转固定资产成本: 借:固定资产 300,000 + 150,000 - 30,000 = 420,000 贷:在建工程 420,000
- 固定资产大修理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会计处理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类似。
(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例如,企业对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维修,发生维修费用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五、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一)固定资产出售
- 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 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等
- 取得出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结转清理净损益 若为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 若为净损失: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例如,企业出售一台闲置设备,原价800,000元,已提折旧300,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50,000元。出售价格500,000元,增值税税额65,000元,发生清理费用1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1)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000 - 300,000 - 50,000 = 450,000 累计折旧 30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00 贷:固定资产 800,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3)取得出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500,000 + 65,000 = 56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5,000 (4)结转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 = 500,000 - 450,000 - 10,000 = 40,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40,000 贷:资产处置损益 40,000
(二)固定资产报废、毁损
- 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同固定资产出售的第一步。
- 发生清理费用 同固定资产出售的第二步。
- 取得残料变价收入和应收赔偿款 借:银行存款(残料变价收入) 其他应收款(应收赔偿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 结转清理净损益 若为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若为净损失,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若为正常报废清理产生的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假设企业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正常报废,原价600,000元,已提折旧580,000元,无减值准备。报废时,取得残料变价收入20,000元,增值税税额2,600元,发生清理费用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1)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600,000 - 580,000 = 20,000 累计折旧 580,000 贷:固定资产 600,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3)取得残料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 20,000 + 2,600 = 22,6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600 (4)结转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 = 20,000 + 5,000 - 20,000 = 5,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
六、结语
固定资产会计分录处理贯穿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初始计量到后续的折旧、支出以及最终的处置。准确掌握这些会计分录处理方法,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披露、财务报表的真实反映以及财务决策的合理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深入理解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确保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