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对于中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中小微企业究竟该如何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呢?
二、明确财务战略目标
- 生存目标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首要目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这意味着要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运营,包括支付员工工资、采购原材料、偿还债务等。例如,一家小型制造业企业,在创立初期,订单量不稳定,此时财务战略就要侧重于保障现金流,预留足够的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订单低谷期,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倒闭。
- 发展目标 在生存的基础上,企业追求发展。发展目标可能包括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等。以一家小型电商企业为例,当它在某个区域市场取得一定成功后,计划拓展全国市场,此时财务战略就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调整,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市场推广、仓储建设以及人员招聘等方面。
- 盈利目标 盈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中小微企业要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提高盈利能力。这需要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优化产品定价策略,并合理配置资产。比如,一家小型餐饮企业,要分析食材采购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租金等各项成本,通过与供应商谈判降低食材采购价格,合理安排员工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三、资金筹集战略
- 内部融资
- 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来源。企业将一部分利润留存下来,用于再投资。例如,一家盈利状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每年将一定比例的净利润留存,用于购置新设备、研发新技术等。这种方式无需支付利息或股息,成本相对较低,且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控制权。
- 折旧基金 固定资产折旧形成的折旧基金也可作为资金来源。企业计提的折旧,在固定资产更新之前,可以参与企业资金周转。如一家生产型企业,通过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积累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先进性。
- 外部融资
- 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中小微企业常见的外部融资方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获得一定额度的资金。例如,一家符合银行信贷要求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凭借其研发项目的前景和良好的信用记录,从银行获得一笔用于研发新产品的贷款。银行贷款的优点是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但申请条件较为严格,需要企业提供抵押物或担保。
-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出让部分股权,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对于一些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比如,一家初创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天使轮、A轮等股权融资,获得大量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股权融资的优点是无需偿还本金,但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
- 债券融资 部分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债券融资具有固定的利息支付和到期偿还本金的特点。例如,一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和偿债能力要求较高。
四、资金分配战略
- 投资战略
- 固定资产投资 中小微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要谨慎决策。例如,一家制造企业计划购置新的生产设备,需要考虑设备的价格、性能、使用寿命以及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要进行详细的投资可行性分析,计算投资回报率、净现值等指标。如果新设备投资过大,而企业未来的订单量无法支撑设备的产能,就可能导致设备闲置,造成资金浪费。
- 无形资产投资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资对于中小微企业也越来越重要。比如,一家软件企业投资研发新的软件产品,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能带来长期的收益。无形资产投资具有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
- 利润分配战略
- 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企业在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例如,一家中小微企业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为权益资本占60%,债务资本占40%,当企业有一个新的投资项目需要资金100万元时,按照目标资本结构,需要权益资本60万元。如果企业当年净利润为100万元,那么就留存60万元用于投资项目,剩余40万元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这种政策有利于保持企业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 固定股利政策 固定股利政策是指企业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种政策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状况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信心。例如,一家经营稳定的中小微企业,每年向股东发放每股1元的股利。但这种政策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果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可能会导致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发展。
-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企业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例如,一家企业确定股利支付率为40%,如果当年净利润为100万元,那么就向股东发放股利40万元。这种政策使股利与企业盈余紧密结合,但股利波动较大,容易给投资者造成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印象。
五、资金运营战略
- 现金管理
-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中小微企业要确定合理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既不能持有过多现金导致资金闲置浪费,也不能持有过少现金而面临资金短缺风险。常用的方法有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等。以成本分析模式为例,企业要考虑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当这三种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例如,一家中小微企业通过分析发现,当现金持有量为50万元时,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之和最小,那么50万元就是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 现金收支管理 企业要加强现金收支管理,尽量加速收款,延缓付款。比如,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电子支付等方式加快客户付款速度,同时合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期,延迟支付货款。一家中小微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协商,将付款期限从30天延长到45天,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增加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时间。
- 应收账款管理
- 信用政策的制定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信用标准是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基本条件。例如,企业规定只有信用评级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才能享受赊销待遇。信用条件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如“2/10,n/30”表示客户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否则应在30天内全额付款。收账政策是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既要促进销售,又要降低坏账风险。
-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企业要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和付款能力。对于逾期未付款的客户,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催收。例如,一家中小微企业建立了应收账款台账,详细记录每笔应收账款的发生时间、金额、客户信息等,并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对于可能出现坏账的应收账款,提前采取措施,如与客户协商还款计划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 存货管理
- 存货经济订货量的确定 存货经济订货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订货数量。企业可以采用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来计算。例如,一家零售企业,通过计算经济订货量,可以确定每次采购商品的最佳数量,从而降低存货成本。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假设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存货的需求量稳定且能够预测等。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
- 存货的ABC分类管理 ABC分类管理是按照存货的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资金占用等标准,将存货分为A、B、C三类。A类存货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的10% - 15%,但价值占存货总价值的50% - 70%;B类存货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的20% - 30%,价值占存货总价值的20% - 30%;C类存货品种数量占全部存货的60% - 70%,但价值占存货总价值的10% - 30%。企业对不同类别的存货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A类存货要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其库存水平;对B类存货进行次重点管理;对C类存货采取一般管理。例如,一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将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归为A类存货,严格控制库存数量,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将一些普通的电子元件归为B类存货;将包装材料等归为C类存货,适当放宽管理。
六、结论
中小微企业做好财务战略规划,需要从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出发,合理制定资金筹集、分配和运营战略。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财务战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要注重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财务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只有这样,中小微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