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对于中小微企业清晰了解自身财务状况、准确进行财务核算至关重要。
二、资产
- 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以中小微企业采购一批原材料为例,企业支付货款并取得原材料的控制权,这批原材料未来将用于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后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就符合资产的定义。
资产具有三个特征:
-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企业不能基于未来计划采购的物资确认为资产,只有实际发生了采购行为,才能将相关物资确认为资产。
- 企业拥有或控制:即使企业没有取得某项资产的所有权,但如果能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也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 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若一项资产已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就不应再确认为资产,而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 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常见的流动资产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合理配置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十分关键。过多的流动资产可能导致资金闲置,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过多的非流动资产则可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三、负债
- 负债的定义与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例如,中小微企业向银行借款,借款行为发生后,企业就承担了在未来某一时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义务,这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如同资产,负债也是基于过去已发生的事项。企业计划未来借款,在借款实际发生前,不能确认为负债。
- 现时义务:这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
-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履行负债必然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如支付借款利息、偿还货款等。
- 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常见的流动负债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中小微企业在管理负债时,要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比例。流动负债过多,短期偿债压力大;非流动负债过多,可能面临长期的利息负担和偿债风险。
四、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与来源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例如,中小微企业创立时,股东投入的资金形成实收资本,这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净利润,一部分作为留存收益,也增加了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 性质不同: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的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剩余资产的要求权。
- 偿还期限不同:负债一般有明确的偿还期限,而所有者权益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无需偿还,只有在企业清算时才有可能返还。
- 收益不同:债权人获取的是固定的利息收益,而所有者权益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明确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有助于合理筹集资金,优化资本结构。
五、收入
- 收入的定义与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例如,中小微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都符合收入的定义。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
- 日常活动形成:企业偶然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如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不属于收入,而应确认为利得。
- 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收入的实现会使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所有者投入资本增加所有者权益,但不属于收入。
- 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对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来说,销售产品的收入就是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如制造业企业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中小微企业准确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有助于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构成,评估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费用
- 费用的定义与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例如,中小微企业支付的员工工资、水电费等,都属于费用。
费用具有以下特征:
- 日常活动发生:与收入相对应,非日常活动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如罚款支出,应确认为损失。
- 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费用的发生会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虽然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属于费用。
- 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其功能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中小微企业合理控制费用,特别是期间费用,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七、利润
- 利润的定义与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利润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投资收益( - 投资损失)
例如,中小微企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发生相应费用,两者相抵后形成营业利润。此外,企业可能会有一些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如捐赠支出、政府补助收入等,这些会影响最终的利润。
- 利润的意义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实现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利润的构成,企业可以发现经营中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盈利能力。
八、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会计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表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扩展会计等式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
中小微企业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
九、结论
会计要素是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通过深入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清晰掌握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合理运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小微企业应重视会计要素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