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一套严谨且科学的工作流程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那么,审计工作究竟包含哪些流程,又有哪些实用的方法呢?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揭秘。
二、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准备阶段
- 接受审计业务委托 这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当会计师事务所或内部审计部门接到审计委托时,首先要对委托方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包括委托方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组织架构等。例如,若接受一家制造业企业的审计委托,需了解其生产流程、产品类型等,以便评估审计风险。同时,要与委托方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关键事项。
- 初步业务活动 在签订业务约定书后,需开展初步业务活动。这其中包括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初步了解,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确定是否存在对职业道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等。以评估专业胜任能力为例,如果被审计单位涉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审计团队就需要确保有具备相关金融知识和审计经验的人员参与项目。
-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蓝图,它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例如,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后续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具体审计计划则详细规划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如对哪些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何时进行测试等。
(二)风险评估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此步骤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审计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包括其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以及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还有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例如,在了解一家电商企业时,要关注电商行业的竞争态势、行业特有的法律法规,以及该企业的促销活动、销售渠道等经营活动特点。
-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审计人员需要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例如,在了解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时,观察采购申请、审批、采购执行、验收、付款等环节的实际操作流程,判断是否存在有效的职责分离。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人员要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如管理层缺乏诚信可能导致整个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则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关,例如存货计价认定可能存在因成本核算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进一步审计程序阶段
- 控制测试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控制测试的目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例如,对于销售发票的开具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重新执行开票流程,检查是否按照规定的价格、数量等开具发票。
-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以获取与某些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以证实其存在性和计价认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例如通过分析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四)审计完成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完成各项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包括对期初余额、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的审计。对于期初余额,要考虑其对本期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是否存在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未更正。期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审计报告日后知悉的事实,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期后事项进行相应的处理。或有事项如未决诉讼、债务担保等,要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并考虑是否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 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如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清晰地表述审计意见,说明审计范围、审计依据等关键内容。
三、审计工作方法
(一)审阅法
审阅法是对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详细审查和研究,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和合理的一种审计方法。审阅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例如,在审阅记账凭证时,要检查凭证的内容是否完整,包括日期、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等,是否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以及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企业的经营逻辑。
(二)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面资料相互对照,以验证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主要包括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表表核对等。比如,将销售发票与销售合同进行证证核对,检查发票上的商品名称、数量、价格等是否与合同一致;将总账与明细账进行账账核对,确保账账相符。
(三)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向有关人员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以取得必要的资料或证实某个问题的一种审计方法。查询可以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直接与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获取信息。函询则是通过发函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询问,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以核实其真实性和金额。
(四)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的一种审计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等。例如,通过比较不同期间的毛利率,采用比率分析方法,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异常波动,进而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五)盘点法
盘点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情况,借以证实有关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正确,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盘点可以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直接盘点是审计人员亲自对实物进行盘点,监督盘点则是审计人员在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盘点过程,并进行适当的抽查。例如,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一般采用直接盘点的方式;对存货进行盘点,通常采用监督盘点的方式。
四、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流程相互关联,各种方法相互配合。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审计工作流程,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随着经济环境和企业业务的不断变化,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审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