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基础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是开展工作的基石。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其遵循“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式。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它们是企业日常经营的“血液”,保证了企业能够及时支付各项费用与债务。例如,企业收到客户的预付款项,会增加货币资金,同时负债中的预收账款也相应增加。非流动资产涵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它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以购买一台价值 100 万元的生产设备为例,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 100 万元,同时固定资产增加 100 万元。
负债同样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企业为满足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向银行借入款项,这笔款项便构成短期借款。假设企业借入 50 万元短期借款,银行存款增加 50 万元,短期借款增加 50 万元。非流动负债常见的有长期借款,用于企业大型项目投资等长期资金需求。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初始资本,反映了企业的基本“家底”。
利润表
利润表展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营业收入是企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取得的经济利益流入,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以一家服装制造企业为例,销售一批服装获得 200 万元收入,这便是营业收入的增加。营业成本则是与营业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服装制造企业生产这批服装所耗费的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共计 120 万元,这就是营业成本。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用于产品销售推广,如广告宣传费;管理费用涵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主要是与筹集资金相关的费用,如利息支出。利润表的最终结果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指标。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体现企业核心经营业务的现金收支,如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的现金等。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涉及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比如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现金、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现金。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筹集资金及偿还债务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吸收投资收到现金、偿还借款支付现金。现金流量表对于评估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至关重要。
二、会计分录实操
会计分录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账户对应关系和金额的一种记录方式,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核心操作。
采购业务
假设企业向供应商采购一批原材料,价款 50 万元,增值税率 13%,款项尚未支付。此时,原材料增加,同时应付账款增加。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500000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0 贷:应付账款 565000
销售业务
企业销售一批产品,售价 80 万元,增值税率 13%,收到对方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这一业务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同时应收票据增加。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票据 90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4000
费用报销业务
员工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 5000 元,以现金支付。这会使管理费用增加,现金减少。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 差旅费 5000 贷:库存现金 5000
三、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等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比率分析
- 偿债能力比率
- 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 2 左右较为合适。若一家企业流动资产为 200 万元,流动负债为 100 万元,其流动比率为 2,表明该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良好。
- 资产负债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通常,资产负债率适宜水平在 40% - 60%之间。若企业负债总额 500 万元,资产总额 1000 万元,资产负债率为 50%,处于合理范围。
- 营运能力比率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体现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高的周转率意味着企业收账速度快,坏账损失少。假设企业营业收入 1000 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余额 100 万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 150 万元,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为(100 + 150)÷2 = 125 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为 1000÷125 = 8 次。
- 存货周转率 = 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衡量企业存货周转效率。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资金越少。
- 盈利能力比率
- 毛利率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反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盈利能力。如企业营业收入 800 万元,营业成本 500 万元,毛利率为(800 - 500)÷800×100% = 37.5%。
- 净利率 =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体现企业最终的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效益的综合体现。
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观察其发展趋势。比如连续三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500 万元、600 万元、700 万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表明企业业务在不断拓展。趋势分析可以帮助发现企业潜在的问题或优势,为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比较分析
将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假设同行业 A 企业的毛利率为 40%,本企业毛利率为 35%,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企业在成本控制或产品定价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四、成本核算要点
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至关重要。
成本核算方法
- 品种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产业,如发电企业。以发电企业为例,其生产过程相对单一,可将发电过程中的燃料费、水电费、设备折旧等成本归集到发电产品中,按照产量计算单位发电成本。
- 分批法:常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如定制家具制造企业。针对每一批定制家具订单,单独计算其原材料、人工及制造费用等成本。
- 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如汽车制造企业。汽车制造需经过多个生产步骤,可按生产步骤归集成本,先计算每个步骤半成品成本,再逐步结转计算最终产品成本。
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车间水电费等。准确划分和归集成本项目,是成本核算准确的关键。
五、财务风险与防范
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财务人员需具备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筹资风险
企业通过债务筹资可能面临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如企业过度依赖短期借款满足长期资金需求,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利息支出增加,偿债压力增大。防范措施包括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匹配债务期限与投资项目期限,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
投资风险
投资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例如企业盲目投资不熟悉领域的项目,因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应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经营风险
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经营因素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如智能手机市场,若企业不能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减少。企业可通过加强市场调研,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应对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人员掌握上述必备财务知识,对于准确处理账务、深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和实践,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