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分析技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学会精准分析财务报表对财务人员至关重要。
- 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在分析资产项目时,首先要关注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例如,若一家制造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比过低,可能意味着其资金周转存在问题,存货积压或应收账款回收缓慢。对于固定资产,要分析其折旧政策是否合理,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比如,通过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若该指标过低,说明固定资产可能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负债项目方面,要区分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 = 流动资产 - 存货)能直观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左右,速动比率应维持在1左右较为合适,但不同行业可能存在差异。长期负债方面,要关注企业的债务结构,是否过度依赖长期债务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所有者权益部分,重点分析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变化。例如,股本的增加可能意味着企业进行了增资扩股,这对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未来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 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展示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首先关注营业收入的来源和增长趋势。若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依赖单一产品或客户,风险相对较高。分析营业收入的增长时,要区分是由于市场份额扩大、产品提价还是新业务拓展导致的。
成本费用方面,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至关重要。若营业成本增长幅度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可能预示着企业成本控制出现问题。同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也需分别分析。销售费用的增加是否带来了相应的销售收入增长,管理费用是否合理,财务费用是否因债务规模过大或利率波动而增加。
净利润是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体现,但不能仅看净利润的绝对值,还要结合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等指标进行分析。
二、账目核对要点
准确的账目核对是保证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 账证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将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进行核对。每一笔账目都应有相应的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核对时,要检查记账凭证上的会计科目、金额、摘要等是否与原始凭证一致,记账凭证的编号是否连续,有无遗漏或重复记账的情况。例如,对于一笔采购业务,要核对采购发票(原始凭证)上的货物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是否与记账凭证上记录的一致,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
- 账账核对
账账核对主要包括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总账与日记账的核对以及明细账之间的核对。总账是对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总括记录,明细账则是对总账科目的详细分类记录。每月末,要确保总账余额与所属明细账余额之和相等。例如,“应收账款”总账余额应等于各客户明细账余额之和。对于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要与相应的总账科目余额进行核对,保证记录一致。此外,对于一些存在对应关系的明细账,如“原材料”明细账与“生产成本”明细账,要核对其数据是否相互衔接,原材料的领用是否正确记录在生产成本中。
- 账实核对
账实核对是将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进行核对。对于存货,要定期进行盘点,确保账面上的存货数量和金额与实际库存一致。在盘点过程中,要注意存货的质量状况,有无损坏、变质等情况。对于固定资产,要实地查看其使用状态、数量等是否与账面记录相符,同时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是否正确。债权债务方面,要与往来单位进行对账,通过发函等方式确认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余额是否一致,及时发现并处理差异。
三、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能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分配资源。在编制预算时,首先由各部门提出本部门在预算期内的业务活动计划及所需资源,不考虑以往的预算水平。然后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例如,对于一项新的市场推广活动,要详细分析其预期收益、成本投入以及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等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按照重要程度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排序,确定资源分配方案。零基预算法能有效避免因循守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编制工作量较大,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 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法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个固定的期限。比如,企业采用12个月的滚动预算,每月末根据当月实际执行情况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对下一个月的预算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将预算期向后滚动一个月。这样可以使预算更贴近实际情况,及时反映市场变化,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滚动预算法的优点是灵活性强,但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及时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
- 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联动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系列预算方法。例如,对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预算,根据产量的不同水平,分别计算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从而得出不同产量下的总成本预算。弹性预算法能更好地适应业务量的变化,便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但在编制弹性预算时,需要准确划分成本性态,确定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
四、成本控制策略
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 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往往占据较大比重。首先要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通过多渠道寻找供应商,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优质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采用集中采购、批量采购等方式,争取更优惠的价格。例如,多家子公司联合进行集中采购,可增强议价能力。同时,要合理控制采购库存,避免因库存积压导致资金占用成本增加和存货跌价风险。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的优化,降低采购成本。
- 生产成本控制
在生产环节,要优化生产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和浪费。例如,通过引入精益生产理念,对生产过程进行价值流分析,找出不增值的活动并加以改进。加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领用和能源的使用。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滞和成本增加。同时,要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成本意识,从人员角度降低生产成本。
- 销售成本控制
销售成本包括销售人员薪酬、广告宣传费用、运输费用等。在销售人员薪酬方面,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销售业绩与薪酬挂钩,激励销售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过高的薪酬支出。对于广告宣传费用,要进行精准投放,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广告渠道和方式,提高广告效果,降低无效广告支出。在运输费用方面,优化物流配送路线,选择合适的物流合作伙伴,降低运输成本。例如,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物的合理调配,提高车辆装载率,减少运输里程。
总之,掌握这些财务知识技巧,能够帮助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