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存货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核算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算、利润的确定以及财务报表的质量。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掌握实用的存货核算技巧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财务人必备的存货核算实用技巧。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技巧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假设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在物价持续下降时,会低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 例如,某企业 1 月 1 日购入 A 存货 100 件,单价 10 元;1 月 10 日购入 200 件,单价 12 元。1 月 15 日发出 150 件存货。按照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 = 100×10 + 50×12 = 1600 元。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收发业务不多且物价相对稳定的企业,因为其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较为接近,符合一般企业的经营逻辑。同时,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便于对存货进行管理和监控。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分为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在月末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来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公式为: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月初结存存货成本 + 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 + 本月购入存货数量)。这种方法计算简单,对存货收发频繁的企业尤为适用,它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但平时无法从账面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每次进货后都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这种方法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 例如,某企业月初 A 存货结存 100 件,成本 1000 元。本月 5 日购入 200 件,单价 12 元;10 日发出 150 件。5 日购入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000 + 200×12)÷(100 + 200)≈ 11.33 元/件。10 日发出存货成本 = 150×11.33 = 1700 元。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位价值较高、数量较少且容易识别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它能准确反映每一批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
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存货的特点、经营模式以及管理要求,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以确保存货核算的准确性和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三、存货盘点技巧
定期盘点与不定期盘点相结合 定期盘点一般按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如月度、季度或年度盘点。通过定期盘点,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存货的数量和状况,及时发现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制造企业每月末对原材料进行盘点,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不定期盘点则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盘点,如更换仓库管理人员、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定期盘点能够及时发现存货的异常变动,防止存货的丢失、损坏等情况。例如,在仓库管理人员离职交接时,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以明确责任。
盘点方法的选择 实地盘点法是最常用的盘点方法,即财务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一起对存货进行逐一清点,记录实际数量和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存货,但对于一些数量庞大、难以逐一清点的存货,可以采用技术推算法。例如,对于露天堆放的煤炭,可通过测量体积、密度等方法推算其数量。
盘点差异的处理 在盘点过程中,如果发现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对于盘盈的存货,可能是由于收发计量错误、漏记等原因导致,应冲减管理费用;对于盘亏的存货,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人为损坏等原因,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处置收入(如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四、存货成本分配技巧
共同成本的分配 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共同成本,如制造费用,需要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常用的分配方法有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按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分配等。 例如,某企业本月发生制造费用 100000 元,A 产品生产工时为 2000 小时,B 产品生产工时为 3000 小时。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 = 100000÷(2000 + 3000)= 20 元/小时。A 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2000×20 = 40000 元,B 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3000×20 = 60000 元。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分配 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对于联产品成本的分配,可采用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实物数量法等。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是按照联产品的相对销售价格比例来分配联合成本。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联产品,联合成本为 500000 元,甲产品销售价格为 300000 元,乙产品销售价格为 200000 元。则甲产品应分配的联合成本 = 500000×300000÷(300000 + 200000)= 300000 元,乙产品应分配的联合成本 = 500000×200000÷(300000 + 200000)= 200000 元。 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对于副产品成本的分配,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成本,然后从总成本中扣除,其余额就是主产品的成本。例如,某企业生产 A 产品的同时生产出副产品 B,B 产品可直接对外销售,售价为 5000 元,A 产品总成本为 80000 元,则 A 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 80000 - 5000 = 75000 元。
五、存货核算的账务处理技巧
存货购入的账务处理 企业购入存货时,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款项,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如果存货验收入库和货款结算不同时进行,在货款已付,存货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时,应先通过“在途物资”科目核算;在存货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时,应按照暂估价值入账,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待收到发票账单后再按照正常程序入账。 例如,某企业购入一批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100000 元,增值税额为 13000 元,款项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账务处理为:借记“在途物资”100000 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000 元,贷记“银行存款”113000 元。当材料验收入库时,借记“原材料”100000 元,贷记“在途物资”100000 元。
存货发出的账务处理 根据存货的用途和计价方法,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例如,企业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按照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发出成本为 80000 元,账务处理为:借记“生产成本”80000 元,贷记“原材料”80000 元。
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例如,某企业年末对存货进行清查,发现一批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为 50000 元,其账面价值为 60000 元,则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0000 元。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10000 元,贷记“存货跌价准备”10000 元。假设下一年度,该批商品的可变现净值恢复到 55000 元,则应转回存货跌价准备 5000 元,账务处理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5000 元,贷记“资产减值损失”5000 元。
六、存货核算的内部控制技巧
职责分离 存货的采购、验收、保管、记账等工作应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例如,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联系采购事宜,验收部门负责对采购的存货进行验收,仓库部门负责存货的保管,财务部门负责存货的核算和监督。
授权审批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存货采购、处置等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例如,对于大额存货采购,需经过采购部门经理、财务经理、总经理等多级审批;对于存货的处置,如报废、出售等,也需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
内部审计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存货核算的流程、账务处理等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存货计价方法的合理性、盘点的准确性、成本分配的合规性等方面。
七、结论
存货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掌握必知的实用技巧至关重要。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到盘点技巧的运用、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账务处理的准确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企业存货核算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些技巧,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利润核算以及财务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助力企业实现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