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固定资产知识 >

掌握固定资产知识,开启财务新认知!

2025-06-01 07:18

一、固定资产的基本概念与确认标准

  1. 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例如,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由于其在多个生产周期内持续发挥作用,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

  2. 确认标准 首先,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以购买的运输车辆为例,如果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业务,车辆投入使用后能带来运输收入,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其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当企业签订购买设备合同,并明确设备价格、运输费等各项成本时,就满足了成本可靠计量的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 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假设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3万元,运输费5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100 + 5 = 105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 贷:银行存款 118

  1.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比如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厂房,领用工程物资500万元,发生人工费用200万元,应分摊的水电费等间接费用50万元,则厂房的成本为500 + 200 + 50 = 750万元。在建造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500 贷:工程物资 500

发生人工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

分摊间接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50 贷:银行存款等 50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750 贷:在建工程 750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1. 折旧的定义与范围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例如,企业的办公大楼,虽然使用年限较长,但仍需按照规定计提折旧。

  2. 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假设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率4%,则年折旧率 =(1 - 4%)÷ 10 = 9.6%,月折旧率 = 9.6%÷ 12 = 0.8%,月折旧额 = 50×0.8% = 0.4万元。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如,企业的一辆运输卡车,原价30万元,预计总行驶里程60万公里,预计净残值率5%,本月行驶5000公里。则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30×(1 - 5%)÷ 60 = 0.475元/公里,本月折旧额 = 5000×0.475 = 2375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 但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假设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2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万元。则第一年折旧率 = 2÷5×100% = 40%,第一年折旧额 = 20×40% = 8万元;第二年折旧额 =(20 - 8)×40% = 4.8万元;第三年折旧额 =(20 - 8 - 4.8)×40% = 2.88万元;第四、五年折旧额 =(20 - 8 - 4.8 - 2.88 - 1)÷2 = 1.66万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假设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15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万元。则第一年折旧率 = 5÷(1 + 2 + 3 + 4 + 5)×100% = 33.33%,第一年折旧额 =(15 - 1)×33.33% = 4.67万元;第二年折旧率 = 4÷(1 + 2 + 3 + 4 + 5)×100% = 26.67%,第二年折旧额 =(15 - 1)×26.67% = 3.73万元;第三年折旧率 = 3÷(1 + 2 + 3 + 4 + 5)×100% = 20%,第三年折旧额 =(15 - 1)×20% = 2.8万元;第四年折旧率 = 2÷(1 + 2 + 3 + 4 + 5)×100% = 13.33%,第四年折旧额 =(15 - 1)×13.33% = 1.87万元;第五年折旧率 = 1÷(1 + 2 + 3 + 4 + 5)×100% = 6.67%,第五年折旧额 =(15 - 1)×6.67% = 0.93万元。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1. 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例如,企业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前生产线账面价值10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30万元,同时替换掉一个账面价值为10万元的部件。则改造后生产线的入账价值 = 100 - 10 + 30 = 120万元。在改造过程中,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100 累计折旧等(已计提的折旧等) 贷:固定资产 100

发生改造支出时:

借:在建工程 30 贷:银行存款等 30

扣除被替换部件账面价值时:

借:营业外支出等 10 贷:在建工程 10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120 贷:在建工程 120

  1.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比如企业对办公设备进行日常维修,发生维修费用5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等 5000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1. 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例如,企业的一台设备已严重损坏无法修复,且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应终止确认。

  2. 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处置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

假设企业出售一台设备,原价50万元,已提折旧30万元,出售价款25万元,增值税3.25万元。首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 累计折旧 30 贷:固定资产 50

收到出售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28.25 贷:固定资产清理 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25

结转处置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5 贷:资产处置损益 5

综上所述,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知识,从确认、计量、折旧到后续支出与处置,对于财务人员准确核算企业资产价值、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固定资产相关知识,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