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审计工作对于企业财务健康与合规运营至关重要。无论是内部审计确保企业自身管理的有效性,还是外部审计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信息,清晰掌握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都是关键。本文将深入剖析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流程,并着重突出各阶段的重点内容。
二、审计准备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 行业与市场环境:审计人员需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有全面认识。例如,若是科技行业企业,其技术更新换代快,研发投入大,那么审计重点可能在研发费用核算、无形资产估值等方面。通过查阅行业报告、新闻资讯等,掌握行业整体趋势、竞争格局等信息。
- 组织架构与经营模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架构,如是否为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地域分布、业务范围等。经营模式决定了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制造业企业的采购 - 生产 - 销售流程,电商企业则是线上平台运营、物流配送等流程。熟悉这些有助于确定审计范围和风险点。
- 初步业务活动
- 承接业务前的考虑: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评估自身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若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关联关系,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无法承接业务。同时,若缺乏相关行业审计经验或专业人才,也不应贸然承接。
-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范围、双方责任与义务等。比如,约定审计报告的用途,是用于对外披露还是仅为企业内部管理使用;规定被审计单位需提供的资料范围和协助事项等。
- 制定审计计划
- 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方向,包括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审计资源分配。例如,对于业务复杂、分支机构众多的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时间,并且分阶段进行审计。同时,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如高风险的投资业务、重大关联交易等。
- 具体审计计划:详细规划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以应收账款审计为例,确定采用函证程序,明确函证的对象范围,是对所有大额客户还是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确定函证时间,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尽早进行,还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迟。
重点内容:此阶段重点在于全面、准确了解被审计单位,确保审计业务的恰当承接,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审计工作的方向和效果,而科学的审计计划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三、风险评估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 内部控制五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以控制环境为例,观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是否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否倡导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在控制活动方面,查看企业是否有职责分离制度,如采购与付款环节,采购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付款审批和账务处理。
- 穿行测试:审计人员选取一笔或几笔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按照企业规定的业务流程,从头到尾追踪,以证实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例如,在销售业务流程中,从客户订单接收开始,追踪到销售合同签订、发货、开具发票、收款等环节,检查每个环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财务报表层次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战略调整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如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可能面临销售下滑、资产减值等风险,影响整体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 认定层次风险:根据不同财务报表项目和相关认定,识别风险。例如,存货的计价认定,若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但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导致存货计价不准确,存在高估或低估风险。
重点内容:风险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特别是重大错报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对内部控制的深入了解是识别风险的重要基础,而风险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后续审计策略。
四、审计实施阶段
- 控制测试
- 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根据内部控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如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对于定期进行的盘点控制,可采用观察盘点过程、检查盘点记录等方法。
- 控制测试的时间:可以在期中实施部分控制测试,但需要考虑剩余期间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例如,若在10月份对销售业务内部控制进行了测试,还需关注11 - 12月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持续有效运行。
- 控制测试的范围:取决于控制的重要性、拟信赖程度等因素。若某关键控制对财务报表可靠性至关重要,且审计人员拟高度信赖该控制,则需要扩大测试范围。
- 实质性程序
- 细节测试: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核实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存货进行监盘,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 实质性分析程序: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异常波动。例如,比较本期与上期营业收入的变动情况,结合市场环境、企业销售策略等因素,分析变动是否合理。若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成本增长幅度较小,可能存在收入高估风险。
重点内容:审计实施阶段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关键阶段。控制测试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可以信赖内部控制来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实质性程序则直接针对财务报表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获取直接证据。合理安排和有效执行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五、审计完成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 审计差异分析:汇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分析错报的性质和重要程度。对于不重要的错报,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建议其调整;对于重要错报,需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 实施分析程序:在审计结束时,再次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整体合理性进行复核。如计算一些关键财务比率,与同行业或企业自身历史数据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以确定是否还存在未发现的重大错报。
- 获取管理层声明书:要求管理层就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等作出书面声明,作为审计证据的一部分。虽然管理层声明书不能替代其他审计证据,但可以明确管理层责任。
- 编制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的类型: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若审计过程中未发现重大错报,且财务报表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可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若存在重大错报但不具有广泛性,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等。在审计意见段中,清晰表述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发表意见。
重点内容:审计完成阶段要对整个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收尾。准确分析审计差异、合理运用分析程序以及获取有效的管理层声明,有助于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其类型和内容准确反映了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结论
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从准备阶段的精心规划,到风险评估的精准把握,再到实施阶段的证据获取,以及完成阶段的总结报告,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明确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和重点内容,不仅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应深入理解审计工作的全貌,无论是配合外部审计还是开展内部审计,都能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促进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