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自我审视,还是外部监管的要求,规范且高效的审计流程以及对关键重点的把握都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搞懂审计工作流程,明确关键重点,不仅有助于配合审计工作,也能从审计视角反哺自身财务工作。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审计工作的流程与重点。
二、审计计划阶段
- 初步业务活动 在开始正式审计工作前,审计团队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首先要针对客户的诚信状况进行调查,这一点至关重要。一个诚信记录不佳的客户,可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多潜在风险,例如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公开资料、与客户过往合作方沟通等方式来了解其诚信情况。
同时,审计团队需确保自身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这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拥有扎实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还需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特点与相关法规政策。例如,对于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该行业的研发投入特点、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等。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明确审计委托方与受托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在约定书中,要清晰界定审计的目标与范围。例如,是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是针对特定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同时,明确双方责任,委托方有责任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而受托方则需按照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工作的宏观规划。审计人员需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如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以此来规划审计资源的分配。对于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的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时间。同时,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确定审计的时间安排,例如现场审计时间、报告出具时间等。
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则更为详细,它围绕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等展开。风险评估程序旨在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管理层、观察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财务数据等方式来进行风险评估。例如,若发现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水平,就需进一步评估应收账款存在坏账的风险。
进一步审计程序则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而实质性程序则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三、审计实施阶段
-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方面。例如,若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迅速,那么存货就可能存在跌价风险。
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与评价。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穿行测试来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例如,在采购业务流程中,从请购单的提出,到采购合同的签订,再到货物的验收与付款,审计人员沿着该流程选取一笔或几笔交易进行追踪,以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控制测试 当审计人员预期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无法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就需要进行控制测试。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审计程序。例如,对于企业的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询问相关人员收款流程的执行情况,观察收款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开具发票,检查收款记录与相关凭证是否一致,必要时重新执行收款流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直接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的程序,旨在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如对存货进行盘点,核实存货的数量与价值;对银行存款进行函证,确认银行存款的真实性与余额。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评价财务信息。例如,通过分析营业收入与销售量、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营业收入的合理性。
四、审计报告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在完成各项审计程序后,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首先要汇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对这些错报进行分类与评估,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若错报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就需要考虑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
同时,对审计证据进行复核,确保审计证据充分、适当,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而适当性则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要求,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
-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根据审计结果,审计人员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若存在需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但这些事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会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适用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但这些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的情况。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则是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且这些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是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出具。
五、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体系,从审计计划的精心制定,到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细致执行,再到审计报告的准确出具,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而明确各阶段的关键重点,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关键。无论是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都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