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免安装在线记账平台 财务软件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这些要点你了解吗?

2025-07-11 06:25

一、引言

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工作的核心规范,其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动态发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也在持续更新与完善。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最新变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准确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解读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要点。

二、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列报方面的变化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列报调整

  1. 金融资产分类列报变化 过去,金融资产按照持有意图和能力分为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了重大调整,以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这种分类变化不仅改变了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报,也对后续的会计计量和减值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于一项原本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投资,如果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从持有至到期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转变为通过出售金融资产以实现整体回报,那么该债券投资可能需要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相应调整列报项目。
  2. 其他项目列报细化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列报。比如,对于“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项目,现在分别列示为“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这一变化使得资产负债表信息更加清晰,使用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对于分析企业的流动资产结构和收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也分别列报为“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增强了负债信息的透明度。

(二)利润表项目列报变化

  1. 资产处置损益列报调整 在新会计准则下,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列报发生了变化。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和损失,不再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而是单独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中列示。这一调整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能够更清晰地区分。例如,企业出售一台闲置设备,若产生收益,在旧准则下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在新准则下则计入资产处置损益。这一变化有助于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企业核心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避免非经常性的资产处置损益对经营成果的误导。
  2. 其他收益项目新增 新准则增设了“其他收益”项目,用于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例如,企业收到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财政贴息,按照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其他收益,而不是像以前可能计入营业外收入。这种列报变化使得政府补助相关的收益在利润表中的列报更加合理,反映了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也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收益的构成。

三、会计准则在收入确认方面的变化

(一)收入确认模型的改变

旧的收入准则区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和建造合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而新会计准则采用了统一的“五步法”收入确认模型,即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以软件开发企业为例,假设该企业与客户签订了一份软件开发合同,合同约定软件开发周期为一年,分阶段付款。按照旧准则,可能根据完工进度在不同阶段确认收入。但按照新准则的“五步法”模型,首先要识别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明确合同条款和双方权利义务;然后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如软件开发服务、后续维护服务等;接着确定交易价格,考虑可能存在的可变对价、重大融资成分等因素;再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最后在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如果后续维护服务是单独的履约义务,那么在提供维护服务期间确认相应的收入,而不是在软件开发完成时一并确认。

(二)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

新收入准则强调以控制权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替代了旧准则中风险报酬转移的判断标准。这一变化使得收入确认更加注重经济实质。例如,在销售一批商品时,如果商品已经交付给客户,但企业仍然保留了对商品的实际控制权,如继续负责商品的安装调试且该安装调试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虽然商品的风险和报酬可能在法律形式上已经转移给客户,但按照新准则,由于控制权并未完全转移,不能确认收入。只有当安装调试完成,客户能够主导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即控制权转移给客户时,才能确认收入。

四、会计准则在租赁方面的变化

(一)承租人会计处理的重大变革

  1. 取消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双重模型 旧准则下,承租人对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经营租赁不确认资产和负债,租金费用在租赁期内直线分摊计入损益;而融资租赁则需确认租赁资产和负债,并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这种双重模型,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外,承租人需要对所有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 例如,某企业租入一台设备用于日常生产,租赁期为3年。在旧准则下,如果该租赁被认定为经营租赁,企业只需在租赁期内将租金逐期计入费用,资产负债表上不体现租赁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但在新准则下,企业需要在租赁开始日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使用权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租赁负债按照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进行计量。后续期间,对使用权资产计提折旧,对租赁负债按照摊余成本法计算利息费用。
  2. 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的简化处理 为简化处理,新准则对于短期租赁(租赁期不超过12个月)和低价值资产租赁提供了豁免条款。对于短期租赁,承租人可以选择不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而是在租赁期内按照直线法或其他系统合理的方法将租赁付款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对于低价值资产租赁,承租人同样可以选择采用类似短期租赁的简化处理方式。例如,企业租赁一批办公桌椅,租赁期为6个月,且办公桌椅价值较低,企业可以选择不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直接将租金在6个月内分摊计入管理费用。

(二)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微调

虽然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基本框架未发生重大变化,但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例如,在融资租赁中,出租人对租赁投资净额的计量更加精确,考虑了更多的可变租赁付款额因素。同时,对于售后租回交易,新准则根据交易的实质,即是否属于销售,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售后租回交易被认定为销售,卖方(承租人)应当按原资产账面价值中与租回获得的使用权有关的部分,计量售后租回所形成的使用权资产,并仅就转让至买方(出租人)的权利确认相关利得或损失;如果售后租回交易不被认定为销售,卖方(承租人)应继续确认被转让资产,同时确认一项与转让收入等额的金融负债。

五、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计量与减值方面的变化

(一)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优化

  1. 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规范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更详细的规范,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和估值技术等相关内容。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企业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只有在无法获得活跃市场报价等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输入值。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报价,则应按照第一层次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如果该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有类似资产的市场交易信息,可采用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估值。
  2. 摊余成本计量的细化 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新准则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定。强调了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的实际利率计算应考虑合同条款和所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因素。例如,对于一项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投资,在计算实际利率时,不仅要考虑债券的票面利率和本金,还要考虑可能存在的提前赎回条款等因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后续计量过程中,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同时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变化

旧准则采用的是“已发生损失法”,即只有在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时,才确认减值损失。而新会计准则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要求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如果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如果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 以应收账款为例,假设企业年初有一笔应收账款,在旧准则下,只有当客户出现明显的财务困难、逾期付款等情况时,企业才计提坏账准备。但在新准则下,企业在年初就要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行业风险等因素评估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如果判断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即使客户尚未出现逾期等情况,企业也需要按照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如果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则按照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种前瞻性的减值模型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六、结语

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涵盖了财务报表列报、收入确认、租赁、金融工具等多个重要领域,这些变化对财务会计工作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财务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新变化,及时调整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流程,以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同时,企业也应加强内部培训,提升财务团队的专业素养,适应会计准则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支持。在未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会计准则可能还会有新的调整和完善,财务人员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密切关注准则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