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内控,企业的隐形防线
想象一下,你驾驶着一艘豪华巨轮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内部控制就像是船上的导航系统、坚固船身以及经验丰富的船员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它,再豪华的船只也可能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在商业世界里,这样的故事屡屡上演。
曾经辉煌一时的某知名企业,在行业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不断拓展业务版图,看似一片繁荣。然而,内部却暗流涌动。财务部门为了达成业绩目标,开始在账目上做手脚,虚报利润。采购环节中,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勾结,收取回扣,导致采购成本大幅上升。而管理层对此却浑然不知,或者说即使有所察觉,也选择了视而不见。最终,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股价暴跌,曾经的商业帝国瞬间崩塌,无数员工失去工作,投资者血本无归 。
这个惨痛的案例并非个例,它凸显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它渗透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的内部控制就像企业的 “免疫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和抵御各种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近三年发生的一些典型内部控制案例,探寻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
成功案例剖析:这些企业如何筑牢内控高墙
正泰电器:数智化内控的领航者
在浙江上市公司的舞台上,正泰电器无疑是内部控制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自 2018 年起,它便连续三年稳居浙江上市公司内控 30 强榜首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探索。
正泰电器以共享平台为依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搭建起了一套数智化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投入产出效益方面,通过对海量业务数据的分析,精准把控成本与收益,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一项投入都能带来最大的产出。在质量管控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生产环节,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追溯问题源头,牢牢守住质量生命线。
在合规管理上,正泰电器通过数智化手段实时监控法律法规的变化,自动比对企业业务流程,确保企业运营始终符合最新的合规要求,严守安全合规红线。同时,对资产负债率与现金流进行动态监控,保障企业财务的稳健性,守住资产负债率与现金流底线。
在组织、流程与制度、企业文化、风险管理这四大体系建设中,数智化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信息化系统,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文化融入数智化培训与沟通平台,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正泰电器通过数智化内控体系,实现了可持续的企业价值创造,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数智化内控的典范 。
中国石油:接轨国际的内控建设典范
中国石油作为中国能源行业的巨擘,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堪称行业典范。早在 2002 年,美国《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给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石油也不例外。为了满足法案要求,同时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中国石油依托自身强大的管理优势,开启了以 COSO 框架为基础的内控建设征程。
中国石油的内控体系建设历经多个关键阶段。在准备阶段,深入研究 COSO 框架,全面评估企业现状,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设计阶段,结合石油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明确控制目标、流程和方法。试点阶段,选择部分单位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推广阶段,将试点成功经验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确保体系的全面覆盖。试运行阶段,对体系进行实际运行检验,持续优化完善。正式运行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全面融入企业日常运营,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国石油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和评价。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执行能力。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持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和升级,确保其始终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国石油顺利通过外部审计,保障了企业的规范运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失败案例警示:失控的内控如何拖垮企业
凯乐科技:财务舞弊与内控崩塌的悲剧
曾经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凯乐科技,成立于 1993 年 2 月 28 日 ,业务涵盖网络系统研究开发、电子产品服务、通讯服务等多个领域,2000 年 7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度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然而,一场内控失效引发的财务舞弊风暴,将这家企业彻底拖入了深渊。
2022 年 5 月 23 日,凯乐科技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同年 12 月,凯乐科技董事会收到证监会公函,因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内控失效、虚假记载收入,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要求退市。曾经辉煌的企业,就这样黯然落幕。
经调查发现,2016 - 2020 年,凯乐科技与隋田力合作开展 “专网通信” 业务,期间仅在 2016 年存在少量真实业务,2017 - 2020 年的专网通信业务均为虚假。为了虚构业绩,凯乐科技按照合同约定伪造采购入库、生产入库、销售出库等单据,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生产及物流。在这五年间,凯乐科技连续虚增营收 512 亿元,虚增利润 59 亿元,数据令人咋舌。具体来看,2016 年虚增营业收入 41.26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39.49 亿元,虚增利润总额 1.77 亿元,虚增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 48.99%,虚增利润总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64.97%;2017 年虚增营业收入 110.98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101.77 亿元,虚增利润总额 9.21 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 73.31%,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99.99% ;2018 年虚增营业收入 146.38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126.70 亿元,虚增研发费用 3.37 亿元,虚增利润总额 16.31 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 86.32%,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144.84%;2019 年虚增营业收入 136.17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114.68 亿元,虚增研发费用 3.93 亿元,虚增利润总额 17.56 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 85.85%,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183.71%;2020 年虚增营业收入 77.46 亿元,虚增营业成本 60.88 亿元,虚增研发费用 2.07 亿元,虚增利润总额 14.51 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 91.13%,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247.45%。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凯乐科技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在业务流程方面,虽然公司对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产品出库、入库等业务设置了职责和审批权限的不相容职务分离,试图防范风险,但这些控制措施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业务流程甚至出现 “一言堂” 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审计监督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对明显的造假迹象视而不见。没有与虚假专网业务匹配的生产及物流货运单,却认同伪造的各类入库单据;未对各个环节进行穿行测试,直接默认会计科目数据,对银行票据作假也未察觉,银行函证更是流于形式,未能发现银行存款虚假记载,对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匹配程度、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关键内部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未予以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凯乐科技的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隐匿,最终导致企业走向破产退市的结局 。
上海电气:应收账款爆雷背后的内控危机
2021 年,上海电气这一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控股子公司通讯公司应收账款逾期爆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公司业绩大幅下滑,2021 年度巨亏 102 亿元,与上年相比利润由盈转亏 。这一事件不仅让上海电气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广泛质疑。
2015 年,上海电气的控股子公司通讯公司成立,主要生产、销售专网通信产品,采用先由客户预先支付 10% 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在订单完成和交付后按约定分期支付的销售模式。然而,自 2021 年 4 月末起,上海电气陆续发现通讯公司应收账款普遍逾期,经催讨,客户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欠款行为,回款停滞。截至 5 月 31 日,通讯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 86.72 亿元,最终可能对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造成 83 亿元的损失,损失主要来自对通讯公司的股东权益账面价值 5.26 亿元以及对通讯公司提供的合计 77.66 亿元股东借款。
这起应收账款爆雷事件,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公司一系列高层人员相继被纪监委调查,退休一年多的上海电气原副总裁吕亚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郑建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和监察调查,通讯公司原总经理沈欣,原财务总监毛利民,原营销总监、商务部部长金航等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更令人震惊的是,执行董事兼总裁黄瓯跳楼自杀。2021 年 7 月,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了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
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来深入剖析,上海电气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内部环境方面,公司存在治理层和管理层边界模糊的问题,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在战略决策与执行中作用关键,而董事长郑建华与原副总裁吕亚臣关系密切,二人共事长达 12 年,且吕亚臣退休前担任通讯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决策权与执行权配置高度重合,严重削弱了治理层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权力制约作用。同时,公司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治理层和管理层存在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董事长郑建华、原副总裁吕亚臣等均涉嫌违法犯罪,极大地破坏了公司的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环节,上海电气明显缺失。对于通讯公司开展的专网通信业务,没有充分评估其中蕴含的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逾期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业务的风险把控严重不足。控制活动方面,股东借款控制活动失效,在通讯公司出现应收账款逾期风险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应对,导致损失不断扩大。信息与沟通方面,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信息壁垒,对于通讯公司的业务风险未能及时共享和沟通,对外也未能及时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披露准确信息,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和信任危机。内部监督效果较差,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内部控制缺陷,使得问题不断积累,最终爆发 。
案例中的共性与差异:内控成败的密码
成功案例的共性因素
正泰电器和中国石油,虽然所处行业不同,发展历程也各有特点,但在内部控制方面却有着诸多共同的成功经验。
它们都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正泰电器构建数智化内控体系,中国石油以 COSO 框架为基础搭建内控体系,都为企业的规范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正泰电器借助前沿技术实现数智化管理,中国石油严格遵循 COSO 框架的要求,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全面构建和完善内控体系 。
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两家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的培训与参与。正泰电器通过数智化培训平台,提升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执行能力;中国石油则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活动,让员工深入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全员参与的氛围,使得内部控制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
失败案例的相似困境
凯乐科技和上海电气的内控失败,也暴露出一些相似的问题。
内部监督失效是它们共同的症结。凯乐科技的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对财务造假迹象视而不见;上海电气的内部监督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控股子公司的风险问题,使得问题不断恶化。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也是导致内控失败的重要原因。凯乐科技管理层为了虚构业绩,主导财务舞弊;上海电气管理层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司的内部环境和治理结构 。
风险评估缺失同样是这两家企业的短板。凯乐科技在开展专网通信业务时,没有充分评估业务的真实性和风险,盲目追求业绩增长;上海电气对控股子公司通讯公司的业务风险评估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逾期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在风险来临时措手不及 。
不同行业的内控特点与挑战
不同行业由于其业务性质、运营模式和市场环境的差异,在内部控制上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要求和面临的特殊挑战。
制造业如正泰电器,生产环节复杂,涉及大量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流程,内部控制需要重点关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管理。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制造业还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是制造业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能源业像中国石油,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的特点,内部控制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企业还需要应对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挑战,调整业务结构,加强对新能源业务的内部控制 。
通信业如上海电气的控股子公司通讯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内部控制需要注重技术研发管理、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通信行业还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挑战,如何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信息泄露,是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任务 。
给企业和从业者的启示:如何打造坚固内控
企业层面的应对策略
从这些案例中,企业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构建起坚固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是关键,明确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职责权限,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同时,企业要注重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营造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
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方向
对于财务人员、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等不同岗位的从业者来说,提升内控意识和专业能力至关重要。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财务法规和制度,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控 。
审计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增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审计质量。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学习,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中,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
结语:内控,企业远航的稳定器
在商业的海洋中,内部控制是企业这艘巨轮的稳定器,它虽不直接决定航行的方向,但却能保障航行的平稳与安全。从正泰电器和中国石油的成功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助力企业乘风破浪,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凯乐科技和上海电气的失败教训,则如警钟长鸣,提醒着我们忽视内部控制的代价是多么惨重。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它是企业规范运营的基石,是防范风险的盾牌,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希望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能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持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也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控意识和专业能力,积极投身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创造更加辉煌的商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