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所得税的申报要点 >

所得税申报要点大揭秘,财务人必看!

2025-07-08 06:56

一、引言

所得税申报是财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申报所得税对于企业合规运营及个人履行纳税义务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所得税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申报要求的严格性,财务人员常常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所得税申报的要点,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完成申报工作。

二、企业所得税申报要点

(一)收入确认的准确性

  1. 一般收入确认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即属于当期的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当期的收入;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例如,企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2. 特殊收入确认情况
    • 租金收入: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 债务重组收入:企业发生债务重组,应在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扣除项目的合规性

  1. 成本扣除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需要注意的是,成本的核算应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且要有合法有效的凭证作为支撑。例如,企业采购原材料,必须取得发票等合法票据,同时要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费用扣除
    • 业务招待费: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 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 5‰ 。假设企业当年销售(营业)收入为 1000 万元,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 20 万元,则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为 1000×5‰ =5 万元,20×60% =12 万元,两者取其低,即只能扣除 5 万元,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5 万元。
    •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一般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 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于化妆品制造或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 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纳税调整项目的处理

  1. 永久性差异调整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例如,企业的罚款支出,按照会计准则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规定罚款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需要将罚款支出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 暂时性差异调整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税法上采用直线折旧法,就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若会计上采用直线折旧法,税法上采用加速折旧法,就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四)企业所得税报表的填写

  1. 主表的填写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主表是企业所得税申报的核心报表,它反映了企业全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主表中的数据大多来源于其他附表,因此在填写主表前,必须确保各附表的数据准确无误。例如,主表第 1 行“营业收入”应根据“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或“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20)相关数据填写。
  2. 附表的填写
    • 收入明细表:不同行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性质选择填写相应的收入明细表。如一般企业填写“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该表将企业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并分别列示具体项目,企业需按照会计核算结果准确填写。
    • 成本费用明细表:同样,不同行业企业填写相应的成本费用明细表。如一般企业填写“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该表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行详细分类,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企业要如实反映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

三、个人所得税申报要点

(一)综合所得申报

  1. 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当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具体计算公式为: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 -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 - 累计免税收入 - 累计减除费用 - 累计专项扣除 -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 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 5000 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2.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预扣预缴税额。劳务报酬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预扣率。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减除费用:预扣预缴税款时,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计算。

(二)专项附加扣除的申报

  1. 子女教育 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 1000 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 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 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 继续教育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 400 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 48 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 3600 元定额扣除。
  3. 大病医疗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 15000 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 80000 元限额内据实扣除。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4. 住房贷款利息 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 1000 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 240 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5. 住房租金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 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 1500 元;
    • 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 1100 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 100 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 800 元。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6. 赡养老人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 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 2000 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 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 2000 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 1000 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三)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

  1. 需要办理年度汇算的情形
    • 已预缴税额大于年度应纳税额且申请退税的;
    • 综合所得收入全年超过 12 万元且需要补税金额超过 400 元的。
  2. 办理方式 纳税人可以自行办理年度汇算,也可以通过任职受雇单位(含按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其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单位)代为办理,还可以委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单位及个人办理。
  3. 办理时间 年度汇算时间为取得所得的次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

四、结论

所得税申报工作涉及众多要点,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财务人员都必须深入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准确把握收入确认、扣除项目、纳税调整以及报表填写等关键环节。同时,要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申报策略,确保所得税申报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为企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还应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交流,遇到问题及时咨询,避免因申报错误而给企业或个人带来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