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免安装在线记账平台 财务软件

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财务人必知!

2025-07-08 06:51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审计工作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对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运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审计,还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开展的工作,清晰了解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是必备的知识。这不仅有助于财务人员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还能从审计的视角审视企业财务活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二、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准备阶段

  1. 明确审计目标与范围 审计工作开展前,首先要清晰界定审计目标。例如,是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审计,还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则涵盖了审计涉及的具体业务领域、时间跨度等。若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可能包括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财务收支在该年度内的情况。

  2.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 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类型、经营规模、行业特点等。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了解其生产流程、主要产品、销售模式等,有助于审计人员把握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3.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蓝图,它详细规划了审计的步骤、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比如,将审计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起止时间,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分配具体的审计任务,如让擅长财务数据分析的人员负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审计,熟悉内部控制的人员进行内控方面的审查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1. 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经营风险等进行评估。例如,通过询问财务人员了解企业财务审批流程,观察仓库管理情况检查存货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识别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领域,为后续审计程序的实施提供方向。

  2. 控制测试(如必要) 当审计人员预期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时,会实施控制测试。以销售业务为例,检查销售合同的审批流程是否严格执行,发票开具是否与合同、发货记录一致等。通过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评估控制风险,为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供依据。

  3.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关键环节,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时,通过函证程序向债务人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金额准确性;对成本费用进行实质性分析,比较各月成本费用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合理性,查找可能存在的错报。

(三)审计终结阶段

  1. 审计证据整理与复核 审计人员对在实施阶段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将相关证据按照审计项目进行分类,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同时,对审计证据进行复核,检查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能否支持审计结论。如对函证回函进行二次审核,确认回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报告内容包括审计目标、范围、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建议等。例如,若在审计中发现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错误的问题,在报告中需详细说明问题的表现形式、涉及金额、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如规范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加强财务人员相关培训等。

  3. 后续跟踪(如必要) 对于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若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人员会在一定时间后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查看企业是否按照建议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错误进行了纠正,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等。

三、审计工作重点

(一)财务报表审计重点

  1. 资产项目审计

    • 存货审计 存货在企业资产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审计重点在于存货的存在性、计价和分摊。通过实地盘点核实存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例如,对于积压的存货,是否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计提了足够的跌价准备。
    • 固定资产审计 审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否准确,折旧政策是否符合规定且一贯执行。关注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如新增固定资产的购置手续是否齐全,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是否合规。对企业新购置的大型设备,要检查采购合同、发票等相关凭证,确认入账价值的准确性。
  2. 负债项目审计

    • 应付账款审计 核实应付账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企业隐瞒负债。通过函证供应商确认应付账款余额,检查应付账款的账龄分析是否合理,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查明原因。比如,是否存在因质量纠纷等原因导致的长期未支付款项。
    • 短期借款审计 审查短期借款的借入、使用和偿还情况,检查借款利息计算是否正确。获取借款合同,核对借款金额、利率、期限等条款,确保企业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借款并按时支付利息。
  3. 收入与费用审计

    • 收入审计 关注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对于采用不同销售模式的企业,如分期收款销售、委托代销等,要根据相应的准则判断收入确认的合规性。检查收入的真实性,防止企业虚构收入,如通过检查销售合同、发货记录、收款凭证等相关证据进行核实。
    • 费用审计 审查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规性。对大额费用支出要进行重点审查,检查费用报销凭证是否齐全,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例如,对于业务招待费,要核实其支出是否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是否符合企业规定的开支标准。

(二)内部控制审计重点

  1. 控制环境 评估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例如,董事会是否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是否建立了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一个治理结构混乱的企业,内部控制往往容易出现漏洞。

  2. 风险评估过程 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以市场风险为例,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市场价格波动对自身业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套期保值等进行风险应对。

  3. 控制活动 检查企业各项业务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如采购业务中,是否存在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相互制约的环节,且每个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切实执行。

  4. 信息与沟通 关注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是否顺畅,各部门之间能否及时、准确地共享信息。同时,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否有效,如企业能否及时向投资者披露重要信息。

  5. 对控制的监督 查看企业是否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后是否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整改情况。

四、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一项核心知识。了解审计流程,能使财务人员在面对审计工作时更加从容,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审计效率。掌握审计重点,财务人员可以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加强自我监督,规范财务行为,从源头上避免财务风险。无论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还是对企业整体运营的健康发展,财务人员对审计工作流程与重点的把握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深入理解审计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