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与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例如,企业的办公大楼、生产设备、运输车辆等都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要确认一项资产为固定资产,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企业购买一台新的生产设备为例,如果该设备投入使用后,预计能为企业带来产品产量的增加从而增加销售收入,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同时,企业能够准确核算购买该设备的价款、运输费、安装调试费等成本,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那么就可以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外购固定资产
对于不需要安装的外购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为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例如,企业购买一台不需要安装的办公设备,购买价款为 10000 元,支付的运输费 500 元,相关税费 1300 元(假设为增值税,且可抵扣),那么该办公设备的入账价值 = 10000 + 500 = 10500 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500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00
贷:银行存款 11800
对于需要安装的外购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除了上述费用外,还包括安装调试费等。比如企业购买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购买价款 50000 元,运输费 2000 元,安装调试费 3000 元,相关税费 6500 元(假设为增值税,且可抵扣)。首先在购入时,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52000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发生安装调试费时,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55000
贷:在建工程 55000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例如,企业自行建造一栋厂房,领用工程物资 300000 元,发生人工成本 100000 元,分配的间接费用 50000 元。在建造过程中,会计分录为:
- 借:在建工程 450000
- 贷:工程物资 300000
- 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 银行存款(或其他分摊间接费用的相关科目)50000
- 厂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 450000
- 贷:在建工程 450000
三、固定资产折旧
- 折旧的定义与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例如,企业有一栋办公楼,已提足折旧但仍在正常使用,那么该办公楼不再计提折旧;而企业购入一块土地,单独计价入账,也不计提折旧。
- 折旧方法
-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月折旧率。假设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 10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 5 年,预计净残值率 5%,则年折旧率 =(1 - 5%)÷ 5 = 19%;月折旧率 = 19% ÷ 12 ≈ 1.58%;月折旧额 = 100000 × 1.58% = 1580 元。
-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比如企业的一辆运输卡车,原价 80000 元,预计总行驶里程 400000 公里,预计净残值率 4%,本月行驶 5000 公里。则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80000 ×(1 - 4%)÷ 400000 = 0.192 元/公里;本月折旧额 = 5000 × 0.192 = 960 元。
-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 2 ÷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 月折旧率。但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例如,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 5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 5 年,预计净残值 2000 元。第一年折旧率 = 2 ÷ 5 × 100% = 40%;第一年折旧额 = 50000 × 40% = 20000 元;第二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 40% = 12000 元;第三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 - 12000)× 40% = 7200 元;第四年和第五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 - 12000 - 7200 - 2000)÷ 2 = 4400 元。
-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 ÷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 月折旧率。假设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 3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 5 年,预计净残值 1000 元。第一年,尚可使用寿命 5 年,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年折旧率 = 5 ÷ 15 × 100% ≈ 33.33%,月折旧率 = 33.33% ÷ 12 ≈ 2.78%,月折旧额 =(30000 - 1000)× 2.78% = 806.2 元。随着年份推移,折旧率逐年递减,折旧额也相应减少。
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企业一般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计提折旧。发生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例如,企业对一台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该设备原价 8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0000 元,已计提减值准备 5000 元。首先将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分录为:
- 借:在建工程 45000
- 累计折旧 30000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0
- 贷:固定资产 80000
- 发生更新改造支出 20000 元,会计分录为:
- 借:在建工程 20000
- 贷:银行存款 20000
- 更新改造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 65000
- 贷:在建工程 65000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等。例如,企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设备日常修理费 2000 元,会计分录为:
- 借:管理费用 2000
- 贷:银行存款 2000
- 若为销售部门的运输车辆修理费 3000 元,会计分录为:
- 借:销售费用 3000
- 贷:银行存款 3000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
固定资产盘盈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例如,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一台未入账的设备,同类设备市场价格为 10000 元,估计该设备六成新。则该设备入账价值 = 10000 × 60% = 6000 元。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 6000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000
- 调整所得税(假设税率为 25%),会计分录为: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0
- 贷:应交税费 - 应交所得税 1500
- 结转为留存收益,会计分录为: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500
- 贷:盈余公积 - 法定盈余公积 450(4500×10%)
- 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4050
固定资产盘亏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 - 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盘亏造成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 - 盘亏损失”科目核算。例如,企业盘亏一台设备,原价 50000 元,已计提折旧 20000 元,已计提减值准备 5000 元。首先将盘亏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会计分录为:
-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 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5000
- 累计折旧 20000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0
- 贷:固定资产 50000
- 经批准后处理,会计分录为:
- 借:营业外支出 - 盘亏损失 25000
-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 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5000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固定资产出售 例如,企业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价 100000 元,已计提折旧 40000 元,已计提减值准备 10000 元,出售价格为 60000 元,增值税税率为 13%。首先将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 累计折旧 40000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00
- 贷:固定资产 100000
- 收到出售价款,会计分录为:
- 借:银行存款 678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00
- 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800
- 结转处置损益,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
- 贷:资产处置损益 10000
固定资产报废 假设企业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正常报废,原价 80000 元,已计提折旧 75000 元,已计提减值准备 2000 元,报废时残料变价收入 3000 元,发生清理费用 1000 元。首先将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
- 累计折旧 75000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
- 贷:固定资产 80000
-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会计分录为:
- 借:银行存款 30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00
- 支付清理费用,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
- 贷:银行存款 1000
- 结转报废净损失,会计分录为:
- 借:营业外支出 - 非流动资产报废损失 10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固定资产毁损 企业的一座仓库因自然灾害毁损,原价 150000 元,已计提折旧 50000 元,已计提减值准备 10000 元,经保险公司核定应赔偿损失 60000 元,残料变价收入 5000 元,发生清理费用 2000 元。首先将仓库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90000
- 累计折旧 50000
-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00
- 贷:固定资产 150000
- 确认保险公司赔偿,会计分录为:
- 借:其他应收款 600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00
-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会计分录为:
- 借:银行存款 50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
- 支付清理费用,会计分录为:
-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0
- 贷:银行存款 2000
- 结转毁损净损失,会计分录为:
- 借:营业外支出 - 非常损失 27000
- 贷:固定资产清理 27000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涵盖从初始确认、计量到日常折旧、后续支出处理,再到清查与处置等多个环节。财务人员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要点,才能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变化,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策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