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基础概念
会计是什么 会计,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一系列专业方法,把企业日常的各种经济业务转化成财务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比如,一家小型的文具店,每天都会有进货、销售等活动,会计就需要把这些活动记录下来,计算出每天的利润、成本等数据。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财务侧重于对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决策。例如,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财务人员需要考虑是通过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而会计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可以理解为,财务是往前看,规划未来的资金运作;会计是往后看,记录过去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要素
资产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像企业的厂房、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都属于资产。例如,一家服装制造企业,其生产设备可以帮助生产服装,从而销售后获得收入,这就是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
负债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常见的负债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一笔款项,这笔借款到期后企业需要连本带息归还给银行,这就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简单说,就是企业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叫净资产。比如,企业资产总额为1000万元,负债总额为400万元,那么所有者权益就是600万元。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以一家电商企业为例,其通过销售商品获得的款项就是收入。这里强调日常活动,像企业偶然出售一项闲置的固定资产获得的收益就不属于收入范畴,而是利得。
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企业的水电费、员工工资、原材料采购成本等都属于费用。例如,每月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也相应减少。
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简单公式就是:利润 = 收入 - 费用 + 利得 - 损失。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家企业连续多年利润为负,那么它可能面临经营危机。
三、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各项具体项目的金额。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等式是: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通过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时刻拥有多少资产,欠了多少债务,以及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的权益。例如,通过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投资者可以判断该公司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等。
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它主要展示了企业的收入、费用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利润(或亏损)情况。利润表的结构通常是多步式,从营业收入开始,逐步扣除各项成本、费用,最后得出净利润。比如,一家餐饮企业通过利润表可以清晰看到每个月菜品销售收入、原材料成本、员工工资等数据,从而分析出经营效益。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收支情况;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体现企业对外投资或处置资产等活动的现金流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则展示企业筹集资金或偿还债务等活动的现金变动。例如,一家企业在扩张阶段,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可能较大,而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以支持企业发展。现金流量表对于评估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财务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四、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比如,企业用现金购买办公用品,只记录现金的减少,而不记录办公用品的增加。单式记账法一般适用于经济业务简单、规模较小的单位。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最常见的复式记账法是借贷记账法。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资产类、成本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结转后无余额)。例如,企业从银行借入一笔款项,一方面要在“银行存款”账户借方登记增加,另一方面要在“短期借款”账户贷方登记增加。复式记账法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便于试算平衡和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五、财务流程
日常业务处理 企业的日常业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的收集、审核和记账凭证的编制。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证,如发票、收据等。财务人员首先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等。审核无误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及其金额。例如,企业购买一批原材料,取得了供应商开具的发票,财务人员审核发票后,编制记账凭证,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
登记账簿 记账凭证编制完成后,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账簿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分类账簿(包括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和备查账簿。序时账簿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分类账簿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账户进行分类登记;备查账簿则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例如,现金日记账要根据涉及现金收支的记账凭证,逐笔登记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期末处理 期末,财务人员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作。首先是账项调整,对一些应计项目和递延项目进行调整,以确保收入和费用的正确归属期间。比如,企业每月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没有实际的现金支出,但要按照规定的折旧方法计算并记录折旧费用。然后进行对账工作,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等,确保账簿记录的准确性。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以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根据财务报表等资料,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情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例如,通过计算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分析净利润率、毛利率等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