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财务账目造假问题屡见不鲜。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因财务账目造假而受到监管处罚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当投资者满怀期待地查看企业财务报表时,却可能被精心伪造的账目所误导。某知名企业曾因财务账目造假,导致股价暴跌,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常见的造假手段,审计人员又该如何识破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财务账目造假的常见手段
虚构收入
企业为了粉饰业绩,常常通过虚构收入来夸大利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伪造销售合同和发票。企业可能会编造虚假的客户信息,签订看似真实的销售合同,并开具相应的发票,以此来增加账面上的销售收入。例如,一家制造企业虚构了与某大型客户的销售合同,金额高达数千万元,同时伪造了发票和发货记录,使得当期收入大幅增加。
另一种虚构收入的手段是提前确认收入。按照会计准则,收入应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确认。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业绩目标,在商品尚未交付或服务尚未完成时就提前确认收入。比如,某软件企业与客户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服务合同,合同约定在服务期满后一次性支付款项。但该企业在服务开始的第一个月就将全部合同金额确认为收入,而实际上后续服务能否顺利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
虚增资产
虚增资产也是财务账目造假的常用手段之一。企业可能会高估存货价值,通过少计存货跌价准备或虚构存货数量来实现。比如,一家服装企业在期末盘点时,故意多报库存数量,同时对一些积压过时的服装未计提足够的跌价准备,从而使存货账面价值虚增。
此外,企业还可能通过虚增固定资产来美化财务报表。一些企业会虚构固定资产采购交易,将资金转出后再以购买固定资产的名义转回,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者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不合理的评估增值,提高资产总额。
费用资本化
费用资本化是指将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计入资产成本,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利润。例如,企业的研发支出,按照规定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但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将一些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再如,一些企业将日常的维修费用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使得当期利润虚增。
关联交易造假
关联交易造假是利用关联方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的财务操纵。企业可能会与关联方进行不公允的交易,以实现利润转移。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将产品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水平销售给关联方,从而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或者通过关联方之间的资金拆借、资产转让等交易,操纵财务数据。关联交易往往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审计识破财务账目造假的方法
分析性复核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来发现财务账目造假的迹象。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例如,计算收入增长率、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企业自身以往年度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某一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如收入增长率大幅高于同行业水平,而毛利率却异常低下,就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可能存在虚构收入或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
检查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财务账目的基础,审计人员要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检查。仔细核对发票、合同、收据等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查看发票的开具日期、金额、内容是否与业务相符,合同条款是否合理,收据是否有相关人员签字盖章等。对于一些可疑的原始凭证,可以通过函证、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例如,对于大额的销售发票,可以向客户发函确认交易的真实性。
实地盘点
实地盘点是核实资产真实性的重要方法。审计人员要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进行实地盘点。在盘点存货时,要注意存货的数量、质量和存放情况,与账面记录进行核对。对于固定资产,要查看其实际存在状况、使用情况等。通过实地盘点,可以发现存货虚增、固定资产虚构等问题。如果盘点结果与账面记录存在较大差异,就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调查关联交易
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情况。通过查阅企业的工商登记资料、公司章程等文件,确定企业的关联方。对关联交易进行详细审查,查看交易价格是否公允,交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以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访谈、查询相关市场价格等方式,判断关联交易是否存在造假行为。如果发现关联交易金额较大且交易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水平,就需要深入调查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况。
关注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对财务账目造假有着重要影响。审计人员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查看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等。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如财务人员权限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财务账目造假的风险就会增加。通过关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造假漏洞,并采取相应的审计措施。
结语
财务账目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审计人员肩负着识别和揭露财务账目造假的重要使命。通过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仔细审查财务账目和相关资料,深入调查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识破财务账目造假手段,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商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