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财务管理。作为财务工作人员,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享专业财务经验,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蓬勃发展。
二、成本控制经验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基础。财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详细分类和深入分析。例如,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如厂房租金、设备折旧等,这类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如原材料采购、直接人工等,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变动。 通过绘制成本习性分析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以某制造企业为例,在业务量较低时,由于固定成本分摊较高,单位产品成本较高;随着业务量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但当业务量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导致变动成本上升,单位产品成本又会增加。
成本控制方法 (1)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预先制定标准成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的方法。比如,在生产产品前,根据历史数据和技术测定,确定每件产品的标准材料用量、标准人工工时和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假设生产一件产品标准材料用量为10千克,标准单价为5元/千克,标准人工工时为2小时,小时工资率为20元/小时,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为15元/小时。则该产品的标准成本 = 10×5 + 2×20 + 2×15 = 50 + 40 + 30 = 120元。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果实际材料用量为11千克,实际单价为4.8元/千克,实际人工工时为2.2小时,小时工资率为19元/小时,实际制造费用分配率为16元/小时。则实际成本 = 11×4.8 + 2.2×19 + 2.2×16 = 52.8 + 41.8 + 35.2 = 129.8元。 通过计算差异,材料用量差异 = (11 - 10)×5 = 5元(不利差异),材料价格差异 = 11×(4.8 - 5)= -2.2元(有利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 (2.2 - 2)×20 = 4元(不利差异),人工工资率差异 = 2.2×(19 - 20)= -2.2元(有利差异),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2.2 - 2)×15 = 3元(不利差异),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 2.2×(16 - 15)= 2.2元(不利差异)。 财务人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如材料用量差异可能是生产工艺改进不及时,人工效率差异可能是员工技能不熟练等,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
(2)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以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生产多种型号的手机。传统成本法下,可能按照机器工时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型号手机。但实际上,不同型号手机的生产流程复杂程度差异较大。 采用作业成本法,首先要识别作业,如手机主板组装作业、外壳注塑作业、测试作业等。然后确定成本动因,例如主板组装作业的成本动因可能是组装的零部件数量,外壳注塑作业的成本动因可能是注塑的次数,测试作业的成本动因可能是测试时间。 假设该企业本月制造费用总额为100万元,手机主板组装作业消耗的资源占比30%,本月共组装A型号手机主板1000块,每块主板组装零部件数量为50个;B型号手机主板800块,每块主板组装零部件数量为30个。则A型号手机主板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100×30%×(1000×50)÷(1000×50 + 800×30)= 30×50000÷(50000 + 24000)= 30×50000÷74000 ≈ 20.27万元;B型号手机主板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 30 - 20.27 = 9.73万元。 相比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为企业定价、产品组合决策等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三、预算编制经验
全面预算体系构建 全面预算是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包括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涵盖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等。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假设某企业预计下一年度第一季度产品销售量分别为1000件、1200件、1500件,销售单价为100元。则第一季度销售预算金额 = 1000×100 + 1200×100 + 1500×100 = 100000 + 120000 + 150000 = 370000元。 生产预算要根据销售预算和期末存货情况来编制。假设该企业预计期末存货为下一季度销售量的10%,期初存货为100件。则第一季度生产量 = 1000 + 1200×10% - 100 = 1000 + 120 - 100 = 1020件。 采购预算根据生产预算和材料存货情况编制。假设每件产品需要消耗材料2千克,材料单价为5元/千克,预计期末材料存货为下一季度生产需用量的15%,期初材料存货为300千克。则第一季度材料采购量 = 1020×2 + 1220×2×15% - 300 = 2040 + 366 - 300 = 2106千克,采购金额 = 2106×5 = 10530元。 专门决策预算如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假设企业计划在下一年度第二季度购置一台价值50万元的生产设备,这就需要在专门决策预算中体现。 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现金预算要综合考虑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收支情况。例如,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来自销售回款,现金支出包括采购付款、员工薪酬支付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可能有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筹资活动现金收入可能有银行借款,现金支出可能有偿还债务本息等。
预算编制方法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比如,某企业上一年度办公费用为10万元,预计下一年度业务量增长10%,同时采取节约措施,预计办公费用降低5%。则下一年度办公费用预算 = 10×(1 + 10%)×(1 - 5%)= 10×1.1×0.95 = 10.45万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编制简单、工作量小,但缺点是可能会使不合理的费用开支继续存在,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2)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一切以零为出发点,从实际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方法。 以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为例,采用零基预算法,财务人员需要重新评估每一项业务招待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假设企业计划开拓新市场,预计需要开展一系列业务招待活动,招待潜在客户。财务人员要分析每次招待活动预计带来的收益,如可能促成的订单金额,以及招待活动的成本,包括餐饮、礼品等费用。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业务招待费的预算金额。 零基预算法能促使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编制工作量较大,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财务分析经验
- 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比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常见的财务比率包括偿债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 (1)偿债能力比率 ①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假设某企业期末流动资产为500万元,流动负债为200万元,则流动比率 = 500÷200 = 2.5。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左右较为合适,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但不同行业的流动比率标准可能有所差异,如制造业可能相对较高,而服务业可能相对较低。 ②资产负债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若该企业负债总额为800万元,资产总额为2000万元,则资产负债率 = 800÷2000×100% = 40%。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适宜水平在40% - 60%之间。资产负债率过低,可能表明企业未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过高,则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营运能力比率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假设某企业本年度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50万元,则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 (100 + 150)÷2 = 125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 = 1000÷125 = 8次。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 ②存货周转率 = 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若该企业本年度营业成本为600万元,年初存货余额为80万元,年末存货余额为120万元,则平均存货余额 = (80 + 120)÷2 = 100万元,存货周转率 = 600÷100 = 6次。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周转率越高,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
(3)盈利能力比率 ①营业利润率 =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假设该企业本年度营业利润为200万元,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则营业利润率 = 200÷1000×100% = 20%。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②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若该企业本年度净利润为150万元,年初净资产为1000万元,年末净资产为1200万元,则平均净资产 = (1000 + 1200)÷2 = 11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 = 150÷1100×100% ≈ 13.64%。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 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财务分析中,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财务比率,而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例如,杜邦分析法就是一种将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层层分解的综合分析方法。净资产收益率 = 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通过这种分解,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假设某企业营业净利率为10%,总资产周转率为1.5次,权益乘数为2,则净资产收益率 = 10%×1.5×2 = 30%。如果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较低,通过杜邦分析发现是营业净利率较低导致的,那么企业就需要从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等方面入手来提高盈利能力;如果是总资产周转率较低,就需要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如果是权益乘数较低,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负债,利用财务杠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五、资金管理经验
- 资金筹集策略 企业的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股权筹资如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债务筹资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 (1)股权筹资 吸收直接投资可以快速获得资金,并且投资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市场等资源。但吸收直接投资的资本成本较高,且容易分散企业控制权。例如,某初创企业吸收了一位天使投资人的投资,投资人以1000万元资金换取了企业20%的股权。这使得企业创始人的股权比例下降,在企业决策中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投资人的意见。 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大量资金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巨额资金。但发行股票的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向社会公众披露大量信息。例如,某拟上市企业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需要聘请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辅导和审计,这些费用加起来可能高达数千万元。
(2)债务筹资 银行借款是企业最常见的债务筹资方式。银行借款的程序相对简单,筹资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但银行借款的数额有限,并且需要按时偿还本息,财务风险较高。例如,某企业向银行申请了一笔500万元的短期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6%。则企业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为500×6% = 30万元,到期需要偿还本金500万元。 发行债券可以筹集较大数额的资金,并且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具有抵税作用。但发行债券的限制条件较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要求较高。例如,某大型企业发行了1亿元的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为5%,期限为3年。由于该企业信用等级较高,债券发行较为顺利。但如果企业信用等级下降,可能会导致债券发行失败或利率上升。 企业在选择资金筹集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需求规模、资金使用期限、资本成本、财务风险等因素。例如,对于短期资金需求,可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对于长期、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可考虑发行股票或债券。
- 资金运用与风险管理 (1)资金运用 企业筹集到资金后,要合理运用资金。在投资决策方面,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例如,企业计划投资一个新的生产项目,需要分析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假设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期为2年,投产后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0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 首先计算项目的年净利润 = (3000 - 2000)×(1 - 25%)= 750万元。然后计算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 5000÷750 ≈ 6.67年(含建设期)。同时,还可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综合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在资金配置方面,要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流动性强,但收益性相对较低;固定资产收益性较高,但流动性较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确定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例如,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在生产旺季可能需要增加流动资产的比例,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可能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资金风险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无法及时足额地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企业要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建立有效的资金预警机制。例如,设定现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合理范围,当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要优化资金结构,确保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合理搭配。 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因客户违约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为了防范信用风险,企业要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例如,从客户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可以采取现金交易或要求提供担保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催收账款,对逾期账款采取有效的追讨措施。
六、结论
专业的财务经验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科学的预算编制、深入的财务分析和合理的资金管理,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财务方法和工具,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