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的基本概念
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单来说,就像是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查看是否存在问题。
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例如,企业的股东可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就需要通过审计报告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误、舞弊等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审计流程
审计计划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同时也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比如,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审计人员就需要了解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财务报表中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例如,对于一家大型上市公司来说,几百万元的错报可能并不重要,但对于一家小型企业来说,几十万元的错报可能就会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风险评估阶段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在对一家房地产企业进行审计时,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其存货(开发产品)的计价和销售确认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审计人员就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 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针对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需要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包括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又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实质性程序则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审计实施阶段
- 控制测试 如果审计人员预期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就需要实施控制测试。例如,企业规定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批准赊销业务,审计人员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赊销业务,检查是否都经过了相应人员的授权。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
-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例如,对存货进行盘点,检查存货的数量和价值是否与账面上记录的一致。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来评价信息,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例如,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审计报告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需要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复核,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例如,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企业存在一笔应计未计的费用,就需要提请企业进行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 出具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审计人员需要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包括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示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则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但这些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否定意见审计报告说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且这些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是因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审计人员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审计方法
检查 检查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例如,审计人员可以检查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合同等文件,以获取审计证据。同时,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检查其数量、状态等情况。
观察 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例如,审计人员可以观察企业仓库的货物收发流程,检查是否存在货物收发混乱、手续不完备等情况。
询问 询问是指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向企业的财务人员询问某项费用的发生原因,向销售人员询问产品的销售情况等。通过询问,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或线索。
函证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者)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等形式。例如,为了核实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可以向欠款单位发函询证,要求对方确认欠款金额等信息。函证通常可以获取较为可靠的审计证据。
重新计算 重新计算是指审计人员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重新计算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产品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等,以检查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
重新执行 重新执行是指审计人员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例如,企业规定每月末要对银行存款进行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审计人员可以重新执行这一程序,检查企业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否正确,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常见审计类型
财务报表审计
- 定义和目的 财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定其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例如,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布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以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展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 审计重点 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等项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对于资产项目,审计人员需要关注其计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等;对于收入项目,需要审查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否存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情况。
内部控制审计
- 定义和目的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企业建立了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就是要检查这一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能够防止采购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 审计重点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的审查。例如,审计人员需要检查企业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否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和评估,信息传递是否及时准确等。
经济效益审计
- 定义和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如何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例如,对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就是要检查其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生产目标。
- 审计重点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包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资源利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审查。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审查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成本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等。
经济责任审计
- 定义和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在企业负责人离任时,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检查其在任期内是否正确履行了经济职责,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 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包括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和效益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审查。例如,审计人员需要审查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是否存在违规的财务收支行为,重大投资决策是否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等。
通过对以上审计知识的全面解析,相信审计小白们对审计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披露至关重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深入了解审计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