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财务工作如同企业运营的中枢神经系统,精确、合规的财务操作对于企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而审计知识,恰似这中枢神经系统的守护者,为财务工作保驾护航。无论是从事多年财务领域的基层财务人员或中层管理者,还是正在学习财务知识的学者,了解和掌握必知的审计知识,都能为其在财务工作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审计基础概念
- 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单来说,审计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审查与监督,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经济活动合规合法。
- 审计的分类
- 政府审计: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政府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例如,对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 内部审计:企业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审查,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升管理效率。
-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为社会审计,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常见于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三、审计流程
- 审计计划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例如,若被审计单位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审计人员需关注其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初步业务活动: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包括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则更为详细,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
- 风险评估阶段
-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比率,与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异常波动,从而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 了解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重大错报风险,而内部控制的缺陷则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错报。例如,若被审计单位的职责分工不合理,可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 审计实施阶段
- 控制测试: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控制测试的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程序,获取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例如,对企业的采购审批流程进行控制测试,检查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流程是否合规。
- 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例如,对存货进行盘点,核实存货的数量和价值,属于细节测试;对营业收入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期间的收入变化趋势,属于实质性分析程序。
- 审计报告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需要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包括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期后事项审计,获取管理层声明书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期后事项审计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管理层声明书是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责任的书面声明。
- 编制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向使用者传达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
四、常用审计方法
- 审阅法 审阅法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仔细审查和研究,以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例如,审阅会计凭证时,检查凭证的内容是否完整,金额是否正确,签章是否齐全;审阅财务报表时,关注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 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面资料相互对照,以验证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常见的核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和账表核对。例如,将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检查记账凭证的金额、摘要等内容是否与原始凭证相符;将总账与明细账进行核对,确保账账相符。
- 查询法 查询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调查询问,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查询可以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审计人员直接与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情况。函询则是通过发函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询问。例如,对往来款项进行函证,向欠款单位发函确认欠款金额,以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 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趋势,发现异常情况,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是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与同行业数据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比率分析是计算各种财务比率,如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趋势分析是观察数据在不同期间的变化趋势,判断企业的发展态势。
五、财务报表审计
- 资产负债表审计
- 货币资金审计: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计价准确性。通过监盘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方法,确保货币资金账实相符。例如,若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符,且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不正确,可能存在资金挪用等问题。
- 应收账款审计: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计价和分摊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审计人员通常会采用函证的方法,向欠款单位发函确认应收账款的余额。同时,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若应收账款账龄过长,且坏账准备计提不足,可能导致资产虚增。
- 存货审计:对存货的存在、计价和完整性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会实施存货监盘程序,观察存货的数量、状况等,并与存货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审查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成本核算是否准确。例如,若存货计价方法随意变更,可能影响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准确性。
- 利润表审计
- 营业收入审计:审查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截止认定。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销售合同、发票、发货单等原始凭证,确认收入的实现。同时,运用分析程序,比较不同期间的营业收入变化情况,分析收入的合理性。例如,若某一期间营业收入突然大幅增长,且无合理的业务支撑,可能存在虚构收入的情况。
- 营业成本审计:关注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配比性,审查营业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成本核算资料,核实成本结转的方法是否符合规定,成本计算是否准确。例如,若营业成本结转过多或过少,会导致利润虚减或虚增。
- 期间费用审计: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进行审计,审查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会检查费用的报销凭证,核实费用的开支是否符合企业的规定,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例如,若发现大额的业务招待费支出,需要进一步审查其是否与企业的业务相关,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
六、内部控制审计
-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范经营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 计划审计工作: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与财务报表审计不同的是,内部控制审计更侧重于对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了解。
- 实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程序,测试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例如,对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检查采购申请、审批、采购执行、验收等环节的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 评价控制缺陷:根据审计结果,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内部控制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审计人员需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发现的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 出具审计报告: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报告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七、审计与财务工作的关系
- 审计对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对财务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舞弊行为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情况,促使财务人员规范财务操作,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例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财务人员虚构费用报销,通过纠正这种行为,维护了财务工作的严肃性。
- 审计对财务工作的促进作用 审计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为财务工作提供改进建议。通过对财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审查,审计人员可以发现财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提出优化建议,帮助财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例如,审计人员发现企业的资金审批流程繁琐,影响工作效率,提出简化审批流程的建议,提高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
- 财务工作为审计提供基础资料 财务工作所产生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是审计的主要对象。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有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财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财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要求,规范财务核算,确保提供给审计人员的资料真实、可靠。
八、结论
对于财务工作者来说,必知的审计知识是其职业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审计的基础概念、流程、方法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工作紧密相连。掌握这些审计知识,不仅能够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外部审计,还能从内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财务工作者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审计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真正为财务工作保驾护航。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