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点,是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的基础。本文将对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点进行全面解析。
二、审计规划要点
- 了解被审计单位 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例如,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来确定审计重点。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其复杂的组织架构可能涉及众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审计人员需关注内部关联交易及管控情况。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年度报告等资料,与管理层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实地观察生产经营场所等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
-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审计规划的核心环节。审计人员要识别和评估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重大错报风险。比如,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不稳定,可能导致收入确认存在风险。 运用风险矩阵等工具,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高风险领域。对于高风险领域,应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制定更为详细的审计程序。同时,关注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间接影响,如企业面临重大诉讼可能导致或有负债的增加。
三、审计证据要点
- 证据的收集 审计证据是支持审计结论的基础。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在应收账款审计中,函证是获取外部证据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应向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发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余额。 对于存货审计,除了实地观察存货的数量和状况外,还需检查存货的出入库记录、盘点记录等内部证据。同时,要注意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外部证据一般比内部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证据比间接获取的证据更可靠。
- 证据的判断 审计人员不仅要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还要对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进行判断。相关性要求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例如,在审查销售收入时,销售合同、发票、发货单等证据应与收入确认的条件紧密相关。 可靠性方面,要考虑证据提供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充分性则取决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和所获取证据的质量,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充分。如果获取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调查核实,以形成合理的审计结论。
四、内部控制审查要点
- 内部控制的了解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审计人员应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例如,在采购业务中,了解采购申请、审批、采购执行、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流程。查看相关的内部控制手册、流程图,与采购、验收、财务等部门人员沟通,观察业务操作过程,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
- 内部控制的测试 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对关键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其是否有效运行。可以采用抽样测试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业务样本,检查内部控制在实际业务中的执行情况。 比如,在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测试中,抽取若干笔销售订单,检查订单审批、发货、开票、收款等环节是否按照规定的内部控制流程执行。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要评估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并考虑是否需要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五、审计风险要点
- 审计风险的识别 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识别审计风险需要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例如,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可能增加重大错报风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诚信问题等也会加大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敏锐地捕捉这些风险信号,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 审计风险的应对 针对识别出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重大错报风险,可通过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来应对。比如,针对收入确认的高风险领域,提前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增加样本量等。 对于检查风险,要确保审计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以降低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严格复核。
六、审计报告要点
- 审计意见的形成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主要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如果审计人员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应发表无保留意见。若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但不具有广泛性,应发表保留意见;若重大错报具有广泛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当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应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 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应语言简洁、准确,内容完整。除了审计意见外,还应包括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等。在引言段中,要明确指出被审计单位的名称、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以及审计的目的。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应说明管理层负责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则要阐述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并说明审计工作包括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等。
七、结论
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点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规划、证据收集与判断、内部控制审查、风险应对到审计报告的形成,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审计人员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关键要点,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审计报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