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审计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对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准确、合规。例如,一家上市公司每年都需要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向股东和社会公众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师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时,会参考审计报告来评估该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二、审计流程
接受业务委托 审计机构在承接审计业务前,需要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并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只有在具备相应条件且认为可以接受委托时,才会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例如,审计机构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财务造假嫌疑且自身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可能会拒绝接受委托。
计划审计工作 这一阶段,审计师需要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等,具体审计计划则详细规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例如,审计师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确定对不同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进行审计的程序和样本量。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了解的方面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内部控制等。比如,通过分析行业数据发现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竞争激烈,销售毛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可能意味着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风险。
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如果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审计师会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同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审计师都要实施实质性程序,直接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相关认定进行测试。例如,对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销售合同的审批流程是否合规;对存货进行实质性程序,实施监盘程序以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师在完成所有审计程序后,需要汇总审计证据,评价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最终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向使用者传达审计意见。例如,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重大错报且被审计单位未进行调整,审计师可能会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审计方法
检查记录或文件 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获取审计证据。例如,审查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合同、发票等,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检查有形资产 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主要适用于存货、固定资产等。通过实地观察和盘点,确定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比如,在存货盘点时,审计师不仅要观察存货的数量,还要关注存货的质量状况,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观察 审计师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例如,观察仓库的出入库流程,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存在货物随意进出而无记录的情况。
询问 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例如,询问财务人员关于某项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询问销售人员关于销售业务的操作流程等。但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函证 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项目的审计。例如,向客户发函询证应收账款余额,向银行发函确认银行存款余额和借款情况等,以验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重新计算 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例如,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应纳税额等,检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是否正确。
重新执行 审计师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比如,重新执行销售合同的审批流程,检查审批环节是否符合规定,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与审计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例如,一家企业为了确保采购业务的合规性,设计了采购申请、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审批、货物验收等一系列内部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审计师可以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反之,如果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审计师则需要更加谨慎,增加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例如,在一家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审计师对存货的实质性程序可能相对简化,因为内部控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存货信息的准确性;而对于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审计师可能需要对存货进行更详细的盘点和计价测试。
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与评价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获取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例如,通过观察控制活动的执行情况,检查相关文件记录,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审计师需要考虑其对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的影响。
总之,作为审计小白,了解上述基本的审计概念、流程、方法以及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是踏入审计领域的重要一步。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涉及到更复杂的审计准则、审计技术和行业特定的审计问题等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