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的基本概念
- 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它就像是财务领域的‘健康体检师’,对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合规、真实、有效。
- 审计的目的 审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审查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同时,也帮助企业发现内部管理漏洞,提高运营效率。
- 审计的类型 (1)财务报表审计:最常见的审计类型,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合规性审计:审查企业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合同约定等。例如,检查企业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是否遵守环保法规等。 (3)经营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审查,评估其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如审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流程等是否合理高效。
二、审计流程
- 审计计划阶段 (1)初步业务活动 审计人员首先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其基本情况,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同时,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以及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2)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根据初步业务活动的结果,确定审计范围、审计方向、审计资源分配等。例如,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可能需要确定是否对所有子公司进行审计,还是仅对重要子公司进行审计;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等。 (3)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详细规划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比如,针对应收账款的审计,确定采用函证的方式,明确函证的对象、时间和比例等。
- 风险评估阶段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审计人员通过询问管理层和员工、观察经营场所和生产流程、检查文件记录等方式,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被审计单位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识别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领域。例如,在房地产行业,收入确认和存货计价往往是高风险领域。对于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评估其是属于财务报表层次还是认定层次的风险。
- 风险应对阶段 (1)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如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因素;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作出总体修改等。例如,在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上,选择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 (2)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实质性程序则是直接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比如,对销售收入进行细节测试时,检查销售合同、发票、发货单等原始凭证,以验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审计完成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检查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完整、准确。同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交流。 (2)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审计人员将发表无保留意见。
三、审计方法
- 检查 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例如,审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检查固定资产的实物存在情况等。检查可以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对于一些伪造的文件可能难以发现,需要结合其他审计方法。
- 观察 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如观察仓库的货物收发流程,观察生产车间的生产操作过程等。观察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但可能存在被观察人员因知道被观察而改变行为的情况,影响观察结果的真实性。
- 询问 询问是指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例如,询问销售人员关于销售政策的执行情况,询问财务人员关于会计处理的依据等。询问获取的证据可靠性相对较低,通常需要其他证据进行佐证。
- 函证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者)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等形式。常见的函证对象包括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函证可以提供较为可靠的外部证据,但需要注意函证过程的控制,防止被审计单位与第三方串通舞弊。
- 重新计算 重新计算是指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例如,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等。重新计算可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但对于复杂的计算模型,可能需要借助专业的工具或人员。
- 重新执行 重新执行是指审计人员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比如,重新执行销售订单的审批流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审计风险
-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分为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如管理层缺乏诚信、内部控制薄弱等。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则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关,如存货计价错误、收入确认不恰当等。
-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例如,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函证程序设计不合理,如函证对象选择不当,或者函证过程执行不严格,如未对回函进行认真核对,都可能导致检查风险增加。
- 审计风险的应对 (1)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对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2)控制检查风险 合理设计和有效执行审计程序,确保能够发现重大错报。例如,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对审计证据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分析。
五、审计证据
- 审计证据的定义和分类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其他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数据等。
- 审计证据的特性 (1)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例如,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需要根据应收账款的规模、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函证数量,以确保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如为了验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销售合同、发票等与销售收入相关的证据才具有相关性。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一般来说,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证据比内部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证据比间接获取的证据更可靠等。
- 审计证据的获取和评价 审计人员通过实施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等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在获取审计证据后,需要对其充分性和适当性进行评价。例如,对于获取的函证回函,要检查回函的真实性、完整性,判断其是否能够充分、适当地证明应收账款的存在和金额的准确性。如果发现审计证据不充分或不适当,需要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获取补充证据。
总之,审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职业谨慎。通过深入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流程、方法、风险及证据等要点,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还是对审计感兴趣的人士,都能更好地认识审计在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