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它在企业资产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固定资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经济用途,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则用于职工生活福利等方面,像职工宿舍、食堂的设施等。按使用情况分类,有使用中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和不需用固定资产。这种分类有助于企业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合理配置资源。
二、固定资产的入账处理
- 初始计量原则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里的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例如,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假设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 5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6500 元,发生运输费 1000 元,款项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那么该设备的入账价值 = 50000 + 1000 = 51000 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5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比如企业自行建造一座厂房,领用工程物资 300000 元,支付工程人员工资 100000 元,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则厂房的入账价值 = 300000 + 100000 = 400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1)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 300000 贷:工程物资 300000
(2)支付工程人员工资 借:在建工程 1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3)工程完工结转 借:固定资产 400000 贷:在建工程 400000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折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10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率为 5%。则: 年折旧率 =(1 - 5%)÷ 5 × 100% = 19% 月折旧率 = 19% ÷ 12 ≈ 1.58% 月折旧额 = 100000×1.58% = 1580 元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假设企业一辆运输汽车原价为 200000 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 500000 公里,预计净残值率为 4%,本月行驶 4000 公里。则: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200000×(1 - 4%)÷ 500000 = 0.384 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000×0.384 = 1536 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净值×月折旧率
例如,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5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2000 元。则: 年折旧率 = 2÷5×100% = 40% 第一年折旧额 = 50000×40% = 20000 元 第二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40% = 12000 元 第三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 - 12000)×40% = 7200 元 第四、五年折旧额 =(50000 - 20000 - 12000 - 7200 - 2000)÷ 2 = 4400 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仍以上例固定资产为例,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则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 第一年折旧率 = 5÷15×100% ≈ 33.33% 第一年折旧额 =(50000 - 2000)×33.33% = 16000 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15×100% ≈ 26.67% 第二年折旧额 =(50000 - 2000)×26.67% = 12800 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15×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50000 - 2000)×20% = 9600 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15×100% ≈ 13.33% 第四年折旧额 =(50000 - 2000)×13.33% = 6400 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15×100% ≈ 6.67% 第五年折旧额 =(50000 - 2000)×6.67% = 3200 元
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 资本化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资本化后续支出是指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例如,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等,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假设企业对一台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该设备原价为 10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0000 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 50000 元,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为 10000 元。则:
(1)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70000 累计折旧 3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2)发生改造支出 借:在建工程 50000 贷:银行存款等 50000
(3)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 借:营业外支出 10000 贷:在建工程 10000
(4)工程完工结转 借:固定资产 110000 贷:在建工程 110000
- 费用化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费用化后续支出是指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如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等。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均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计入销售费用。
例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公设备发生日常修理费用 20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
清查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清查是企业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清查,可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资产丢失、损坏等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清查方法及步骤 固定资产清查通常采用实地盘点法。首先,企业应成立清查小组,制定清查计划,明确清查范围、时间和人员分工。然后,清查人员按照清查计划,对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盘点,核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在盘点过程中,要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规格、存放地点、使用状况等信息。最后,清查小组根据盘点结果编制固定资产清查报告,对盘盈、盘亏情况进行说明,并提出处理建议。
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盘盈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例如,企业在清查中发现一台未入账的设备,同类设备市场价格为 20000 元,估计该设备八成新。则盘盈设备的入账价值 = 20000×80% = 16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16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6000
(2)固定资产盘亏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盘亏造成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核算。
假设企业盘亏一台设备,原价为 50000 元,已计提折旧 20000 元。会计分录为:
① 报经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30000 累计折旧 2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
② 报经批准后 借: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3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30000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
处置的情形及原因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固定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且不再使用,或者是由于技术进步,原有的固定资产已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需要更新换代等。
处置的账务处理 以固定资产出售为例,假设企业出售一台设备,原价为 8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0000 元,出售价格为 6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7800 元,款项已收存银行。会计分录如下:
(1)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累计折旧 30000 贷:固定资产 80000
(2)收到出售价款 借:银行存款 678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800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 贷:资产处置损益 10000
如果是报废、毁损等情况,处理过程类似,但涉及的损益科目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因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其净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而正常报废清理产生的净损失,一般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涵盖多个关键要点,从入账到日常使用中的折旧、后续支出,再到清查和处置,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财务人员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要点,才能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还需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