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知识入门之基础概念篇
在开启财务知识的学习之旅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如同大厦之基石,只有夯实了基础,后续的学习才能稳步推进。
什么是财务 财务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或个人在资金方面的事务处理,涵盖了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企业而言,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到销售商品、回收账款,每一步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而对于个人来说,财务涉及到我们的日常收支管理、投资理财规划等。
会计与财务的关系 很多人会混淆会计和财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会计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报告,它遵循一定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通过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方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财务则更侧重于基于会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规划和控制,比如如何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如何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可以说,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为财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财务则是会计的升华,利用会计信息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财务知识入门之财务报表篇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直观反映,是财务工作的核心成果之一。对于财务入门者来说,理解财务报表的构成和含义至关重要。
-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它遵循“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式。
-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可以进一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这些资产通常在一年内能够变现或耗用。非流动资产则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其变现周期较长。例如,企业购买的办公大楼属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非流动资产;而企业仓库里待售的商品则属于存货,是流动资产。
-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同样,负债也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是企业在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债务。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的为期 6 个月的款项就是短期借款,属于流动负债;而发行的期限为 5 年的债券则是应付债券,属于非流动负债。
-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实收资本是企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资本公积则是企业收到投资者超出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例如,企业创立时,投资者投入 100 万元作为注册资本,这 100 万元就是实收资本;如果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了注册资本,超出部分就计入资本公积。
通过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在某一时刻所拥有的资产规模、负债水平以及所有者权益状况,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
- 利润表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它的基本等式为“收入 - 费用 = 利润”。
-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从事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比如制造业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则是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如企业出租闲置厂房取得的租金收入。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例如,制造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投入的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在产品销售后就会结转为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是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广告费、运输费等。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工会经费等。财务费用则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 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它等于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资产处置收益和其他收益。利润总额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捐赠利得等。营业外支出则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如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等。净利润是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它是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表能够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趋势。
-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它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大类。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企业日常的核心业务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说明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转良好,具有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例如,企业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的现金等都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比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者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以及处置这些资产所收到或支付的现金,都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情况。如果企业大量投资于固定资产,可能意味着企业正在进行扩张,寻求未来的发展机会;而如果企业处置大量长期资产,可能是为了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活动,包括吸收投资、取得借款、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来源渠道。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会导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增加;而偿还债务、支付股利等则会导致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合理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能够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同时避免过度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
现金流量表对于评估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财务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现金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以及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来维持日常运营和发展。
三、财务知识入门之会计科目篇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它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合理设置和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对于准确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至关重要。
- 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按照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大类。
- 资产类科目:前面在资产负债表中已经介绍了一些资产类的项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都属于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例如,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 1000 元,这笔业务就会导致库存现金增加 1000 元,银行存款减少 1000 元,会计分录为:借:库存现金 1000,贷:银行存款 1000。
- 负债类科目:像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都属于负债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比如企业向供应商购买一批原材料,货款尚未支付,价值 5000 元,这笔业务就会导致应付账款增加 5000 元,同时原材料增加,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5000,贷:应付账款 5000。
-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当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10 万元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 100000,贷:实收资本 100000。
- 成本类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类科目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直接材料费用 3000 元,直接人工费用 2000 元,会计分录为:借:生产成本 - 直接材料 3000,生产成本 - 直接人工 2000,贷:原材料 3000,应付职工薪酬 2000。制造费用在期末会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生产成本中。
- 损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又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科目。收入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费用类科目如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当企业销售产品取得收入 10000 元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 1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同时,结转销售产品的成本 6000 元,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贷:库存商品 6000。
-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 合法性原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规范性。
- 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例如,对于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设置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以便准确核算每种产品的成本,为成本控制和定价决策提供依据。
- 实用性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比如,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可能需要设置一些特殊的会计科目来核算其独特的业务活动。
四、财务知识入门之记账方法篇
记账方法是指在账簿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
- 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特点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 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借”和“贷”在这里仅仅是一种记账符号,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在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其中,一个账户登记在借方,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登记在贷方,并且借方记录的金额与贷方记录的金额必须相等。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 5000 元购买原材料,这笔业务一方面使原材料增加 5000 元,应记在“原材料”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减少 5000 元,应记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5000,贷:银行存款 5000。
-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 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其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为:期末借方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例如,某企业“应收账款”账户期初借方余额为 10000 元,本期发生如下业务:销售商品一批,价款 5000 元,款项尚未收到,应记在“应收账款”账户借方;收回前期应收账款 3000 元,应记在“应收账款”账户贷方。则该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 10000 + 5000 - 3000 = 12000 元。
- 负债类账户:负债类账户的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期末贷方余额的计算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比如,企业“短期借款”账户期初贷方余额为 20000 元,本期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 10000 元,应记在“短期借款”账户贷方;偿还到期短期借款 5000 元,应记在“短期借款”账户借方。则该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 20000 + 10000 - 5000 = 25000 元。
-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与负债类账户类似。例如,企业“实收资本”账户期初贷方余额为 500000 元,本期投资者追加投资 100000 元,应记在“实收资本”账户贷方;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 30000 元,应记在“实收资本”账户借方。则该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 500000 + 100000 - 30000 = 570000 元。
- 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成本的减少额或结转额,期末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例如,“生产成本”账户在生产过程中归集各项成本费用,借方记录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的增加;当产品完工入库时,将完工产品的成本从贷方结转至“库存商品”账户。
- 损益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中的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结转额,期末无余额,因为期末要将收入类账户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以计算当期利润。而损益类账户中的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或结转额,期末也无余额,期末要将费用类账户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以计算当期利润。例如,期末将“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余额 100000 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贷:本年利润 100000;将“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余额 60000 元、“销售费用”账户余额 10000 元、“管理费用”账户余额 15000 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会计分录为:借:本年利润 85000,贷:主营业务成本 60000,销售费用 10000,管理费用 15000。
五、财务知识入门之财务流程篇
了解财务工作的基本流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财务工作的全貌,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原始凭证的收集和审核 原始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如发票、收据、领料单、入库单等。财务人员首先要对原始凭证进行收集,确保其真实、合法、完整。然后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例如,审核发票时,要检查发票的开具单位、发票内容、金额、印章等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与实际业务相符。如果发现原始凭证存在问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或人员沟通,要求更正或重新开具。
记账凭证的编制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财务人员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例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取得一张金额为 500 元的发票,财务人员根据这张发票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分录为:借:管理费用 - 办公费 500,贷:库存现金 500。记账凭证的编制要做到摘要清楚、科目准确、金额无误。
账簿的登记 记账凭证编制完成后,财务人员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账簿是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企业经济业务的簿籍,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总账是根据一级会计科目开设的账簿,用来分类登记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提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总括的核算资料。明细账是根据明细科目开设的账簿,用来分类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提供有关的明细核算资料。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登记账簿要做到字迹清晰、数字准确、摘要简明扼要,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错误。例如,如果在登记账簿过程中发现记账凭证有误,导致账簿记录错误,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或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
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会计期末,财务人员要根据账簿记录编制财务报表。首先,要进行账项调整,对一些应计、递延、摊销等事项进行调整,以确保收入和费用的正确配比,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账簿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报表要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确保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分析填列各个项目;在编制利润表时,要按照收入、费用的发生额计算填列各个项目。
财务报表的分析和报告 财务报表编制完成后,财务人员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比率、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财务人员要将财务报表和分析结果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相关利益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等)进行报告,使他们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例如,通过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可以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通过以上对财务基础概念、财务报表、会计科目、记账方法和财务流程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财务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财务知识博大精深,这只是一个入门指南,后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深入掌握财务工作的精髓。希望大家在财务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