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基础概念
什么是财务 财务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或个人资金的管理。它涵盖了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多个方面。例如,一个小型创业公司,需要资金来购买设备、租赁场地、招聘员工等,这就涉及到资金的筹集;而在运营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资金,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以及在盈利后如何分配利润,都属于财务的范畴。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很多人会混淆财务和会计,虽然它们紧密相关,但有着本质区别。会计主要侧重于记录和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比如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编制财务报表等。而财务则更侧重于对资金的规划、决策和控制。以企业投资为例,会计会记录投资的金额、时间等信息,而财务则要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以及如何筹集投资所需资金等。
二、会计等式
- 会计等式的基本形式 会计等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基础,最基本的会计等式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像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例如,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股东投入1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同时向银行借款50万元(短期借款,属于负债),此时公司拥有150万元资金(银行存款,属于资产),正好满足会计等式:150(资产) = 50(负债) + 100(所有者权益)。
- 会计等式的扩展形式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产生收入和费用,从而对会计等式产生影响,扩展后的会计等式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如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像水电费、员工工资等。
当企业销售商品取得10万元收入(假设不考虑成本),会使资产(银行存款增加10万元)和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增加10万元)同时增加,等式依然成立;若企业发生5万元水电费(费用),会使资产(银行存款减少5万元)和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减少5万元)同时减少,等式也保持平衡。
三、财务报表
-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依据“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而成。资产负债表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板块。资产按照流动性强弱排列,流动性强的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排在前面,流动性弱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排在后面;负债也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排列,短期负债在前,长期负债在后;所有者权益则列示企业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
通过资产负债表,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构成、负债规模以及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等。例如,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流动资产占比较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若负债规模过大,可能意味着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 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它依据“收入 - 费用 = 利润”这一关系编制。利润表的主要项目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营业收入是企业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营业成本则是与营业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支出。
通过利润表,投资者、债权人等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判断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且净利润也随之增加,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反之,如果营业收入下降,净利润出现亏损,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境。
-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大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反映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收支情况,如销售商品、购买原材料等;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涉及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处置以及对外投资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购置固定资产、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则是与企业筹集资金和偿还债务等相关的现金流量,如吸收投资、偿还借款等。
现金流量表对于评估企业的现金创造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即使企业利润表显示盈利,但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足,可能意味着企业存在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存货积压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四、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它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例如,企业用现金购买办公用品,只记录现金的减少,而不记录办公用品的增加。这种记账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很明显,它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已很少使用。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复式记账法是借贷记账法。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为借方和贷方,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收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或转销额);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或转销额)。
例如,企业从银行借入10万元款项,这项经济业务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资产类账户)增加10万元,同时短期借款(负债类账户)增加10万元,在借贷记账法下,应作如下记录:借记“银行存款”10万元,贷记“短期借款”10万元。复式记账法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便于进行试算平衡和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五、财务流程
- 财务核算流程 财务核算流程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环节,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原始凭证审核 原始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证,如发票、收据、入库单等。财务人员首先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审核发票时,要查看发票的开具单位、发票内容、金额等是否与实际业务相符,发票是否加盖发票专用章等。
(2)编制记账凭证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财务人员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会计核算的要求,确定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根据销售发票和银行收款回单等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登记账簿 记账凭证编制完成后,将其内容登记到相应的账簿中。账簿按照用途不同,可分为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总账是对企业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簿,明细账则是对总账的进一步细化,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日记账主要用于序时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如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例如,将上述销售商品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到银行存款日记账、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以及总账的相关账户中。
(4)编制财务报表 期末,根据账簿记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财务人员要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调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按照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计算各项指标,填制报表。例如,根据总账和明细账中相关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 财务预算流程 财务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的预计和规划。它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制定预算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预算目标。例如,企业计划下一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0%,利润增长15%等。
(2)编制预算草案 各部门根据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的业务活动,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如销售部门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部门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等。这些预算草案相互关联,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体系。
(3)汇总与审核 财务部门将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形成企业的初步预算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中,要检查预算数据的合理性、各部门预算之间的协调性等。如销售预算中的销售量与生产预算中的生产量是否匹配,采购预算中的采购量是否与生产需求相符等。
(4)调整与批准 根据审核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预算方案,提交企业管理层审批。经批准后的预算方案,作为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控制和考核依据。
(5)预算执行与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按照预算方案开展业务活动,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对比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数据,分析差异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实际销售收入低于预算,要分析是市场原因还是销售策略问题,以便及时改进。
通过以上对财务基础概念、会计等式、财务报表、记账方法和财务流程的介绍,相信你已经对财务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财务领域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你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财务知识体系,开启精彩的财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