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运营和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如同经济活动的“卫士”,保障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而言,了解审计工作流程不仅有助于配合审计工作,更能从审计结果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揭秘审计工作流程。
二、审计计划阶段
- 初步业务活动
- 客户接受与保持 审计机构首先要对潜在客户进行评估,考虑客户的诚信状况、经营风险、财务状况等因素。例如,如果一家企业频繁更换审计师,且存在财务造假传闻,审计机构就需要谨慎考虑是否接受该客户。只有在认为客户具备良好的诚信度且审计机构自身具备相应能力时,才会决定承接业务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 签订业务约定书 一旦决定承接业务,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需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明确了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等重要事项。比如,明确审计机构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资料等。
-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 确定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涵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所涉及的期间、经营活动以及相关内部控制等。例如,对于集团公司的审计,不仅要审计母公司的财务报表,还需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是否对部分或全部子公司进行审计。
- 明确审计时间安排 审计机构要规划好审计工作的各个时间节点,包括何时进驻被审计单位、现场审计时间、审计报告出具时间等。合理的时间安排有助于确保审计工作高效进行,避免因时间仓促而影响审计质量。
- 确定审计方向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了解,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账户。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可能就是重点审计领域,因为这些账户涉及金额较大且容易出现错报风险。
- 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 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员工、观察经营活动、检查文件记录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通过询问销售部门人员,了解销售政策和市场竞争情况,评估收入确认方面的风险。
- 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质性程序则直接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进行测试,以发现重大错报。比如,对于货币资金账户,通过函证银行存款余额进行实质性程序,验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审计实施阶段
- 风险评估的实施
-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控制的监督等要素。例如,观察企业的职责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情况,如出纳人员是否同时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结合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的分析,识别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领域。例如,对于处于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稳定环境下的企业,其收入和存货的重大错报风险可能较高。
- 控制测试
- 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通常会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例如,对于销售业务,如果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赊销审批制度,且预期该制度能够有效运行,审计人员就会考虑实施控制测试。
- 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控制测试的性质包括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审计人员会根据内部控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例如,对于采购审批流程,可通过检查审批文件来验证控制的执行情况。测试时间可以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范围则根据控制的重要性和拟信赖程度确定。
- 实质性程序
- 细节测试 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设计和实施细节测试。例如,对于应收账款,审计人员会选取一定样本进行函证,核实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存货,会进行实地盘点,并检查存货的计价是否正确。
- 实质性分析程序 通过研究数据间的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例如,分析营业收入与成本、销售费用等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如果发现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成本和销售费用增长幅度与之不匹配,就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
四、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 审计证据的种类
- 实物证据 实物证据是通过实地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存在性的证据。例如,对库存现金的监盘、对固定资产的实地查看等获取的证据。实物证据通常能证明资产的存在,但对于资产的所有权和计价等方面的证明力相对较弱。
- 书面证据 书面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各种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据,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合同协议等。书面证据是审计证据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审计人员需关注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
- 口头证据 口头证据是被审计单位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答复形成的证据。由于口头证据容易出现误差和虚假陈述,审计人员通常需要获取其他证据加以佐证。例如,在询问销售人员关于销售合同执行情况后,还需检查相关的发货记录和收款凭证等书面证据。
- 环境证据 环境证据是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如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经营管理水平、行业发展趋势等。环境证据虽不能直接证明具体的交易或事项,但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
- 检查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进行审查。检查可以是详细审查,也可以是抽样审查。例如,对记账凭证的检查,可查看凭证所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会计分录是否正确等。
- 观察 审计人员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例如,观察仓库的货物收发流程,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以评估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询问 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询问可以提供一些线索,但通常需要进一步获取其他证据进行证实。
- 函证 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方发函询证。例如,向银行函证银行存款余额,向客户函证应收账款余额等。函证获取的证据可靠性较高,但审计人员需对函证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函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重新计算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例如,对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计算等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其准确性。
- 重新执行 审计人员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例如,重新执行销售合同审批流程,以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 审计证据的评价
- 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审计人员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人员需要获取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样本量的确定通常受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审计证据的质量等因素影响。例如,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就需要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
- 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支持审计结论。例如,为证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函证客户的回函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则涉及审计证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等,一般来说,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取的证据更可靠。
五、审计工作底稿
-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它不仅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审计项目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可通过查阅审计工作底稿,了解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和工作过程,判断审计工作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 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记录审计项目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审计方向、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等内容。这些记录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循既定的审计思路,并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 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 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的各种审计程序,如检查、观察、函证等,以及通过这些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例如,记录函证的对象、时间、回函情况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重现审计过程。
- 审计结论 记录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所形成的审计结论。例如,对于存货项目,审计人员经过实施监盘、计价测试等程序后,得出存货是否存在、计价是否正确等结论。
-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 内容完整、记录清晰 审计工作底稿应包含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记录应清晰易懂,便于他人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论。例如,在记录审计程序时,应详细说明程序的实施步骤、样本选取方法等。
- 结论明确 审计人员应在工作底稿中明确表达对相关事项的审计结论,避免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例如,对于应收账款的函证结果,应明确说明是否存在差异,如有差异,应分析差异原因并得出相应结论。
六、审计报告阶段
- 审计报告的种类
- 标准审计报告 当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时,会出具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工作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的。
- 非标准审计报告 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具有广泛性的错报,审计人员可能会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错报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且具有广泛性的影响,审计人员可能会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的编制
- 汇总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保审计结论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例如,将各个账户的审计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是否存在相互矛盾或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地方。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情况,解释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意见,审计人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审计结论进行调整。
- 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和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情况,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清晰地表达审计意见,包括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评价,以及对审计责任的声明等内容。
- 审计报告的报送与归档
- 报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编制完成后,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报送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使用者。例如,对于上市公司,审计报告需报送证券监管机构、股东等。
- 审计档案归档 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机构应将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历史记录,对于后续的审计质量检查、业务咨询等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档案应按照规定的保管期限进行妥善保管。
七、总结
审计工作流程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从审计计划的精心制定,到审计实施阶段的细致执行,再到审计报告的准确出具,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不可或缺。了解审计工作流程,不仅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而言,熟悉审计工作流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审计报告,合理利用审计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希望通过本文的揭秘,能让读者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