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能为企业的合规运营提供有力保障。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深入了解审计工作全流程,有助于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接下来,我们将深度解析审计工作全流程。
二、审计准备阶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在承接审计项目前,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其是否健全有效。 例如,若被审计单位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审计人员需了解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等外部因素。同时,深入探究企业的生产流程、销售模式,以及针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
- 初步业务活动 审计机构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执行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已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意愿的情况,并且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在这一过程中,审计机构需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范围和双方的责任等。比如,双方需就审计报告的用途、审计时间安排等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则更详细地规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例如,在总体审计策略中,审计人员需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如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以此来确定审计资源的分配。在具体审计计划中,要针对每个审计项目,如货币资金审计、应收账款审计等,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明确何时进行审计测试、采用何种审计方法等。
三、审计实施阶段
- 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评估程序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 以分析程序为例,审计人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比如,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如果该指标与同行业相比明显偏低,或者与被审计单位以往年度相比波动较大,审计人员就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判断是否存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不合理等风险。
- 控制测试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例如,对于采购付款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采购付款凭证,检查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如采购合同、发票、验收单等是否齐全,以此来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比如,在对应收账款进行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务人进行函证,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存货审计中,通过实施存货监盘程序,对存货的数量、状况等进行实地观察和检查,以获取存货存在、计价等方面的审计证据。
四、审计报告阶段
- 审计证据的整理与评价 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后,需要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应当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应收账款函证过程中,收到的回函数量是否足够,以支持对应收账款余额的认定,这是充分性的体现。而回函是否来自债务人的直接回复,函证过程是否受到被审计单位的不当干预等,关系到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 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 审计人员在整理审计证据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这些错报需要进行分类汇总,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审计差异分为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核算误差是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误差;重分类误差是因企业未按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财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 例如,被审计单位将预收账款记入应收账款的贷方,这属于重分类误差,需要在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时进行调整。而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上出现错误,导致成本核算不准确,这就是核算误差。
-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包括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意见类型等。通过沟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核实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给予被审计单位解释和说明的机会,促进双方对问题的理解。 比如,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某项重大会计估计变更不合理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沟通时,管理层可能会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和依据,帮助审计人员重新评估该问题。
- 出具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证据和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结果,审计人员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且不存在需要调整或披露的重大事项,就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不确定事项,如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可能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审计人员可能会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五、结论
审计工作全流程涵盖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不可或缺。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熟悉审计工作流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审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同时也能从审计的视角审视自身财务工作,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合规运营。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