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财务领域,审计工作如同一场严谨的“体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深入了解审计工作流程,不仅有助于配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从审计的视角审视自身财务工作,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改进。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审计工作流程,为广大财务人指明方向。
二、审计计划阶段
初步业务活动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充分了解。例如,若被审计单位处于竞争激烈的制造业,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财务状况。同时,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
- 评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团队要对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确保团队成员具备执行审计业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例如,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审计,团队成员需具备相关金融知识和审计经验。
-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这是审计工作正式开展的标志,明确了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以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约定书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审计收费等关键条款。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 确定审计范围:根据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了解,确定审计涵盖的期间、业务领域等。例如,对于集团公司的审计,可能需要明确是否对所有子公司进行审计,还是仅针对重要子公司。
- 确定审计时间安排: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包括现场审计时间、报告出具时间等。合理的时间安排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工作按时完成。例如,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尽快安排存货盘点等实质性程序,以便及时获取准确的审计证据。
- 确定审计方向:明确审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性水平。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大量应收账款,且账龄较长,那么应收账款可能成为审计的重点领域,相应地设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以便更谨慎地审查。
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 风险评估程序:通过实施询问、观察、检查和分析程序等,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通过询问销售部门人员,了解销售业务流程,检查销售合同,分析销售收入的变动趋势,评估收入确认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 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旨在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对采购业务的审批流程进行测试。实质性程序则是直接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例如,对存货进行监盘,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等。
三、审计实施阶段
风险评估实施
-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审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询问相关人员、观察业务活动、检查内部控制文件等。例如,在了解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时,查看采购申请单、采购订单、验收单和付款审批单等文件,确定采购业务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和授权。
- 风险评估结果的记录:将识别出的风险以及相关控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为后续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依据。例如,记录应收账款账龄较长可能导致坏账风险增加,并注明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控制测试
- 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采用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控制测试方法,选择适当的测试时间,如期中或期末,并确定测试的样本数量。例如,如果认为销售业务的收款控制较为关键,可在期中对部分收款业务进行重新执行,检查收款是否及时入账、是否经过适当审批等。
- 控制测试结果的评价: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可适当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反之,则需要增加实质性程序的范围。例如,如果发现付款审批流程存在漏洞,未经适当授权就进行付款,那么在对货币资金进行实质性程序时,应增加函证、检查银行对账单等程序的样本量。
实质性程序
- 细节测试: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例如,对固定资产进行细节测试时,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发票、验收报告、折旧计算表等,核实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折旧计提是否正确。
- 实质性分析程序:通过研究数据间的关系来评价财务信息。例如,分析主营业务收入与销售量、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比较本期与上期的毛利率等,以发现异常波动,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对于异常波动,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如是否存在销售价格调整、成本控制不当等情况。
四、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 项目组内部复核:由项目组内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对其他成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审计程序是否执行到位、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结论是否合理等。例如,项目经理对审计助理编制的应收账款函证底稿进行复核,查看函证的范围是否恰当、回函情况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分析等。
-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在出具审计报告前,由独立于项目组的质量控制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和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的要求。质量控制复核人员重点关注重大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等。
期后事项的审计
- 主动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日之前,主动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期后事项。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且该诉讼结果很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考虑该事项对财务报表的调整或披露。
- 被动识别第二时段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如果知悉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审计人员应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如修改审计报告或要求管理层修改财务报表。
- 没有义务识别第三时段期后事项:但如果在财务报表报出后知悉了某事实,且若在审计报告日知悉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如提请管理层修改财务报表,同时针对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
获取管理层声明书:管理层声明书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向审计人员提供的关于财务报表的各项陈述。声明书内容包括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已向审计人员披露的所有重大事项等。管理层声明书虽然不能替代其他审计证据,但它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出具
- 审计报告的类型:根据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例如,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且不存在需要强调的事项,则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具有广泛性的错报,可能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的内容:审计报告通常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审计人员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以及报告日期等内容。审计意见段清晰地表述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论,是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
五、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过程,从审计计划的精心制定,到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细致审查,再到审计完成阶段的全面总结与报告出具,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财务人员了解并熟悉这一流程,能够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同时也能从审计的角度审视自身财务工作,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