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云财务软件-免安装在线记账平台 财务软件

固定资产会计分录处理方法全攻略

2025-09-07 07:36

一、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其会计分录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熟练掌握固定资产会计分录处理方法是必备技能。本文将全方位、详细地介绍固定资产在不同阶段的会计分录处理方式,助力财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

二、固定资产购入的会计分录处理

  1. 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案例:A 企业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 5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6500 元,另支付运输费 1000 元,款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51000(50000 +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500 贷:银行存款 57500

若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案例:B 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 8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10400 元,另支付运输费 2000 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安装过程中,领用原材料 5000 元,支付安装工人工资 3000 元。 购入时: 借:在建工程 82000(80000 +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400 贷:银行存款 92400 领用原材料及支付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 8000(5000 + 3000) 贷:原材料 5000 应付职工薪酬 3000 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90000(82000 + 8000) 贷:在建工程 90000

  1.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自营建造: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施工并进行管理。 案例:C 企业自行建造一座仓库,购入工程物资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10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13000 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工程领用全部工程物资,同时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批,该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为 20000 元,计税价格为 30000 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3%。另外,发生工程人员工资 15000 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 5000 元。工程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000 贷:银行存款 113000 工程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100000 贷:工程物资 100000 工程领用本企业产品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库存商品 20000 结算工程人员工资及支付其他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15000 + 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5000 银行存款 5000 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140000(100000 + 20000 + 20000) 贷:在建工程 140000

出包建造:企业通过招标方式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建造承包商,由建造承包商组织施工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 案例:D 企业将一栋办公楼的建造工程出包给 E 公司承建,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 E 公司结算进度款 600000 元,工程完工后,收到 E 公司有关工程结算单据,补付工程款 400000 元。该办公楼经验收合格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按进度结算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6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 补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1000000 贷:在建工程 1000000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处理

  1. 折旧方法概述 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对各期的折旧额产生影响。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 ÷ 12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案例:F 企业有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8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率为 4%。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 年折旧率 =(1 - 4%)÷ 5 = 19.2% 月折旧率 = 19.2%÷ 12 = 1.6% 月折旧额 = 80000×1.6% = 1280 元 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假设该固定资产用于生产车间)1280 贷:累计折旧 1280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1 -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案例:G 企业一辆运输汽车原价为 100000 元,预计净残值率为 5%,预计行驶总里程为 500000 公里。本月行驶里程为 4000 公里。采用工作量法计算折旧。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100000×(1 - 5%)÷ 500000 = 0.19 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 = 4000×0.19 = 760 元 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假设该汽车用于销售部门运输)760 贷:累计折旧 760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累计折旧)×月折旧率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案例:H 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6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2000 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 年折旧率 = 2÷5×100% = 40% 第一年应提折旧额 = 60000×40% = 24000 元 第二年应提折旧额 =(60000 - 24000)×40% = 14400 元 第三年应提折旧额 =(60000 - 24000 - 14400)×40% = 8640 元 第四、五年应提折旧额 =(60000 - 24000 - 14400 - 8640 - 2000)÷ 2 = 5480 元 第一年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假设该固定资产用于管理部门)24000 贷:累计折旧 24000 第二年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14400 贷:累计折旧 14400 第三年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8640 贷:累计折旧 8640 第四年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5480 贷:累计折旧 5480 第五年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5480 贷:累计折旧 5480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案例:I 企业一项固定资产原价为 50000 元,预计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2000 元。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 + 2 + 3 + 4 + 5 = 15 第一年折旧率 = 5÷15×100%≈33.33% 第一年折旧额 =(50000 - 2000)×33.33%≈15998 元 第二年折旧率 = 4÷15×100%≈26.67% 第二年折旧额 =(50000 - 2000)×26.67%≈12802 元 第三年折旧率 = 3÷15×100% = 20% 第三年折旧额 =(50000 - 2000)×20% = 9600 元 第四年折旧率 = 2÷15×100%≈13.33% 第四年折旧额 =(50000 - 2000)×13.33%≈6398 元 第五年折旧率 = 1÷15×100%≈6.67% 第五年折旧额 =(50000 - 2000)×6.67%≈3202 元 第一年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假设该固定资产用于生产车间)15998 贷:累计折旧 15998 第二年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12802 贷:累计折旧 12802 第三年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9600 贷:累计折旧 9600 第四年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6398 贷:累计折旧 6398 第五年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3202 贷:累计折旧 3202

  1. 折旧的会计分录 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将计提的折旧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 研发支出(研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出租的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分录处理

  1. 资本化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从该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中扣除。 案例:J 企业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该生产线的原价为 80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00000 元,改造过程中发生支出 500000 元,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为 100000 元。生产线改造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500000(800000 - 300000) 累计折旧 300000 贷:固定资产 800000 发生改造支出: 借:在建工程 500000 贷:银行存款等 500000 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 借:营业外支出 100000 贷:在建工程 100000 改造完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900000(500000 + 500000 - 100000) 贷:在建工程 900000

  2. 费用化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案例:K 企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设备发生日常修理费用 30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若为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发生日常修理费用,会计分录为: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五、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分录处理

  1. 固定资产出售 案例:L 企业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价为 50000 元,已计提折旧 20000 元,出售价格为 35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4550 元,款项已收到存入银行。 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50000 - 20000) 累计折旧 2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 收到出售价款及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 395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550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35000 - 30000) 贷:资产处置损益 5000

  2. 固定资产报废 案例:M 企业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经批准报废。该设备原价为 4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8000 元,报废时残料变价收入 1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130 元,支付清理费用 500 元。 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0(40000 - 38000) 累计折旧 38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及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 113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0 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1500(2000 + 500 - 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500

  3. 固定资产毁损 案例:N 企业的一栋厂房因自然灾害发生毁损。该厂房原价为 800000 元,已计提折旧 300000 元,经保险公司核定应赔偿损失 200000 元,尚未收到赔款。残料变价收入 50000 元,增值税税额为 6500 元,款项已收到存入银行。 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0(800000 - 300000) 累计折旧 300000 贷:固定资产 800000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及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 56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500 确认应收保险公司赔款: 借:其他应收款 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00000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50000(500000 - 50000 - 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50000

六、总结

固定资产会计分录处理贯穿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购入、折旧、后续支出到处置,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处理方法和要点。财务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各项规定,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情况,正确编制会计分录,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同时,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获取准确的资产信息,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
微信扫码登录 去使用财务软件
账号注册
账号: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