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运营,财务健康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通过严谨的工作流程和科学的方法,能为企业财务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发现财务数据中的错误与舞弊,还能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准备阶段
明确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类型的审计,如财务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目标存在差异。例如,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发表审计意见,确定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而经济效益审计则侧重于评估企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了解被审计单位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审计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例如,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审计人员要了解其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原材料供应情况、生产工艺特点等,以便更好地评估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确定审计范围时,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等因素。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境外子公司,审计范围就需要涵盖境外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时间安排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如现场审计时间、审计报告出具时间等。具体审计计划则更为详细,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等。风险评估程序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审计实施阶段
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和分析程序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例如,通过询问管理层和员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检查相关文件和记录,分析财务数据的异常波动等。在分析财务数据时,可以采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比如,计算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若发现被审计单位毛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存在收入高估或成本低估的风险。
控制测试 当审计人员预期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需要实施控制测试。控制测试主要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例如,对于采购业务,审计人员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采购订单,检查是否经过适当的审批,验收单与采购订单、发票是否一致等,以测试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针对的是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比如,对存货进行监盘,核实存货的数量和状况;对银行存款进行函证,确认银行存款的真实性和余额。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例如,根据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关系,以及行业平均毛利率,对营业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审计报告阶段
整理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和复核。整理工作底稿要确保其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证据充分。复核工作底稿则是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通过层层复核,检查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以及建议等。通过沟通,一方面可以获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进一步核实审计证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减少审计报告发布后的误解和争议。例如,对于审计发现的某项会计处理错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后,可能发现是由于业务理解偏差导致的,被审计单位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反映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当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时,发表无保留意见。非标准审计报告则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例如,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可能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审计方法
(一)审阅法
审阅法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详细审查和研究的方法。审阅的内容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以及相关的合同、协议等文件。在审阅会计凭证时,要检查凭证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如日期、摘要、金额、附件等;审核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审阅一张采购发票,要检查发票的抬头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发票内容是否与实际采购业务相符,是否有相关人员的签字审批等。
(二)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面资料相互对照,以验证其内容是否一致的方法。主要包括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表表核对。证证核对是将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检查两者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相符,金额是否一致。账证核对是将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原始凭证进行核对,验证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账账核对是对不同账簿之间的记录进行核对,如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确保账账相符。账表核对是将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与账簿记录进行核对,检查报表数据的来源是否正确。表表核对是对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对,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与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之间的勾稽关系核对。
(三)查询法
查询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向被审计单位内外有关人员调查询问,以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查询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直接与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情况、获取证据。例如,向销售人员询问销售业务的流程和相关客户的情况。函询是通过发函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调查,以获取审计证据。对于应收账款,审计人员通常会采用函证的方式,向债务人发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金额。函证分为积极式函证和消极式函证。积极式函证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示信息是否正确,或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消极式函证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
(四)盘点法
盘点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物资进行实地清点,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情况,与有关账面资料进行核对,从而证实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盘点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直接盘点是审计人员亲自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监督盘点是审计人员在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例如,对于库存现金的盘点,通常采用直接盘点的方式;对于存货的盘点,一般采用监督盘点的方式。在盘点过程中,要注意盘点的范围、时间、方法等,确保盘点结果的准确性。
(五)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现异常情况,为审计工作提供线索的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是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本企业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比率分析是计算各种财务比率,如偿债能力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盈利能力比率(毛利率、净利率等)、营运能力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趋势分析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在连续若干期间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发展趋势,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四、审计工作流程与方法对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性
(一)发现财务问题
通过严谨的审计工作流程和科学的审计方法,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数据中的错误、舞弊以及财务制度执行中的漏洞。例如,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实质性程序中的细节测试和分析程序,可以发现收入确认不规范、成本核算错误等问题,避免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完善内部控制
审计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和测试,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例如,控制测试可能发现采购审批流程存在漏洞,容易导致采购舞弊。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三)增强财务透明度
审计报告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开披露文件。一份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能够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五、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与方法是保障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手段。从审计准备阶段的精心策划,到审计实施阶段的严格执行,再到审计报告阶段的客观呈现,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同时,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盘点法和分析法等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应重视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通过不断优化审计流程和方法,持续保障企业财务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