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经济运行的“卫士”,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与可靠性。无论是企业内部为了加强管理,还是外部监管要求对企业进行审查,审计工作都遵循着一套严谨的流程,并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达成目标。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揭秘审计工作流程与方法。
二、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计划阶段
- 接受业务委托 审计机构在决定承接审计业务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及经营风险等。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初步沟通,明确审计的目的、范围和双方的责任等关键事项。例如,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审计机构要了解其生产流程、产品销售模式等,以便判断审计风险和所需资源。
- 初步业务活动 在接受业务委托后,审计人员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这主要包括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以及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例如,审计人员需确认自身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是否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冲突等,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等因素。比如,对于一家上市公司,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证券监管要求和财务报告准则。在时间安排方面,要规划好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如现场审计时间、报告出具时间等。而审计方向则需确定重要性水平、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等。
- 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为详细,它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例如,针对应收账款这一项目,审计人员要明确采用函证的方式来验证其真实性,确定函证的对象、时间以及样本量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 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竞争态势,发现其可能存在收入确认方面的风险,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可能导致企业为了追求业绩而提前确认收入。
- 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控制测试旨在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方法来实施控制测试。比如,对于企业的采购审批流程,审计人员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采购订单,检查是否有完整的审批记录,并观察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
-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例如,对存货进行盘点,检查存货的数量、质量和计价是否正确。实质性分析程序则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例如,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错报。
(三)审计完成阶段
- 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后,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对审计中的重大发现进行讨论和沟通,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判断,考虑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等。例如,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未决诉讼,审计人员要评估该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并与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
- 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则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结果,准确选择合适的审计报告类型,并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编制。
三、审计工作方法
(一)检查
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记录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例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详细审查,检查其记录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对于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可以实地观察并盘点,以验证其存在性和完整性。
(二)观察
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比如,观察仓库管理人员对存货的出入库操作流程,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保管和发放,以判断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三)询问
询问是指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员工等询问有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询问销售人员关于销售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情况,以了解收入确认的相关信息。
(四)函证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者)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等形式。对于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项目,函证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审计方法。通过向债务人或银行发函,核实应收账款的余额和银行存款的真实性。
(五)重新计算
重新计算是指审计人员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例如,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计算进行重新验算,检查其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六)重新执行
重新执行是指审计人员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比如,重新执行采购审批流程,按照被审计单位规定的审批程序,对一笔采购业务进行模拟审批,以验证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七)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例如,通过分析毛利率的变动趋势,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潜在的问题。
四、结论
审计工作流程与方法紧密相连,流程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而方法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力工具。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审计工作流程,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审计报告,保障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还需不断积累经验,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审计要求,持续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