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健康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是防范企业运营风险,审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要做好审计工作并非易事,需要明确工作重点,并掌握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为您全面揭秘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有效方法,帮助广大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二、审计工作重点
(一)内部控制审查
-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审计人员审查内部控制,就如同为企业的管理机制做一次全面体检。
- 审查要点
- 控制环境:审计人员需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例如董事会的组成与运作是否有效,是否能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例如,有的企业倡导诚信为本的文化,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更注重遵守财务规范。
- 风险评估:企业面临着各种内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审计人员要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否及时识别、分析和应对这些风险。例如,对于一家外贸企业,汇率波动是重要风险,审计人员需查看企业是否有相应的汇率风险应对措施,如套期保值业务。
- 控制活动:这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包括授权审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等。以授权审批控制为例,重大资金支出是否经过适当层级的审批,防止资金滥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方面,会计与出纳职责必须分离,防止舞弊行为。
- 信息与沟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审计人员要审查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否健全,能否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和业务信息,以及企业内部沟通渠道是否畅通。
- 内部监督:企业是否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内部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并督促整改。
(二)财务报表审计
- 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
- 审计要点
- 资产审计:对各类资产进行审计,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以货币资金审计为例,要审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未达账项长期未清理的情况。应收账款审计则需关注账龄分析,评估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存货审计要核实存货的数量和价值,检查是否存在积压、毁损等情况。固定资产审计要审查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是否正确,资产的增减变动是否合规。
- 负债审计:审计负债项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短期借款审计需关注借款合同的条款,包括利率、还款期限等,检查利息计算是否正确。应付账款审计要核实应付账款的真实性,防止企业隐瞒负债。长期借款审计要审查借款的用途是否符合规定,还款计划是否合理。
- 所有者权益审计:审查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实收资本审计要检查股东的出资是否足额、到位,出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资本公积审计需关注其形成的合规性,如接受捐赠、资本溢价等业务的处理是否正确。盈余公积审计要审查其计提和使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
- 收入与费用审计:收入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审计时要关注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是否存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的情况。费用审计要审查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规性,如业务招待费是否超支,费用报销是否符合企业规定的流程。
(三)风险评估
- 风险评估的意义 风险评估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 风险评估方法
- 问卷调查法:设计一系列与企业经营、财务、内部控制等方面相关的问题,向企业管理层、员工等发放问卷,收集信息,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例如,询问销售人员关于市场竞争压力的感受,了解市场风险。
- 流程图法:绘制企业业务流程的流程图,分析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潜在风险点。以采购业务流程为例,从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入手,查找可能出现风险的地方,如采购过程中的回扣风险。
- 数据分析: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发现异常波动,评估潜在风险。例如,若企业某一时期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可能暗示企业面临成本上升或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
三、审计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数据分析方法
- 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数据分析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例如,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发现销售异常的客户,进一步调查是否存在虚构销售等舞弊行为。
- 常用数据分析技术
- 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律。在审计中,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企业财务数据中的异常关联,如某些费用与特定供应商之间的异常频繁交易。
- 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审计人员理解和分析。例如,通过绘制柱状图展示各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快速发现费用过高的部门。
(二)抽样审计方法
- 抽样审计的概念 抽样审计是指从被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由于企业业务量庞大,全面审计往往不现实,抽样审计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 抽样方法
- 随机抽样: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每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相等。例如,利用随机数表抽取应收账款的样本进行函证。
- 系统抽样:先将总体中的项目按一定顺序编号,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比如,对企业每月的销售发票进行编号,每隔10张抽取一张进行审查。
- 分层抽样:将总体按照某些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从各层中独立地抽取样本。例如,将应收账款按照账龄长短分为不同层次,分别从各层次中抽取样本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审查不同账龄应收账款的质量。
(三)询问与观察方法
- 询问 审计人员通过与企业管理层、员工等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获取审计相关信息。询问可以采用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方式。结构化询问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清单进行询问,适用于获取较为规范的信息。非结构化询问则更加灵活,可根据被询问者的回答进一步深入提问。例如,询问财务人员关于某项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了解企业财务决策背后的考虑。
- 观察 观察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业务活动等进行实地查看。通过观察,审计人员可以获取直观的审计证据。例如,观察企业仓库的存货摆放和保管情况,评估存货管理的有效性;观察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四)函证方法
- 函证的定义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函证主要用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项目的审计。
- 函证过程的控制
- 函证对象的选择:选择重要的、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函证。例如,对于应收账款,优先选择账龄较长、金额较大的客户进行函证。
- 函证的发送与回收:审计人员应直接控制函证的发送和回收过程,确保函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以采用挂号信、快递等方式发送函证,并要求被函证者直接将回函寄给审计人员。
- 函证结果的分析:对回函进行认真分析,若回函结果与企业账面记录不一致,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双方记账时间差异、函证信息错误、企业舞弊等。
四、结论
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明确审计工作重点,掌握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每一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通过对内部控制审查、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等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合理运用数据分析、抽样审计、询问与观察、函证等方法,审计人员能够更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任务,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促进企业规范运营、防范风险。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下,审计人员还需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要求。
——部分文章内容由AI生成——